在这个人人都说忙的社会,你要说自己不忙,说出去都不好意思。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高效”发展成为一种产品需求。现代人对效率的追求,也滋生出了大量时间管理、高效工作的书籍和视频、网络课程等。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个人也试用了doit.im, omnifocus, timelogger一系列软件,都是很好用的软件,但有时候依然有被时间捆绑的感觉。仿佛一天24小时远远不够用。
有一天,看了采铜老师(#精进#这本书的作者)书中讲到的时间之尺,明白自己对时间的管理仅仅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不光光是管理时间,生活、情感、家庭上的管理也是如此,为做而做,停留在“术”的层面。
而“道”、“术”“器”缺一不可,如何发掘内在的自己,把自己提升到“道”的层面是我下一步要做的功课。
时间本身是有弹性的,我们不要把时间当可以管理的员工或者下属,而是要跟他们做朋友,与它和谐相处。高效专注的时候百分百投入,而该放松的时候全然放松,接纳和呵护本真的自己。
有张有弛,把握生活的节奏,有觉知地过每一分钟。
现在看来,先贤所书的“道德经”里真的饱含智慧,早就提醒我们“有张有弛”、“处进思退”的生活之道。
有句话流行了一阵: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说:看了这么多书,依然管理不好时间。
最后领悟到,其实时间是无法管理的,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尤其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意识。
人一旦被情绪所控制和牵绊,就不要提效率了,不拉后腿就算好的了。比如今早就还在为去年买亏了的房子懊悔不已,后来意识到,于事无补,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可以产生价值的事情上。
情绪虽然经常干扰我们,但也可以被正向利用,勇于激励和驱动一个人去完成目标。比情绪更加难管理的是我们的意识,因为我们有时候甚至无法觉察他的存在。明明盯着一本书在看,脑子里面却想着下周的报告。盯了十分钟,发现还在看同一页书。
这样其实也是一种内耗。
另外一种内耗就是脑中的对话,大脑中那些不同的声音也常常干扰我们。
物质和精神的丰富让我们有了很多选择,因此我们总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权衡。不论富人和穷人都是如此(《稀缺》这本书有相关论述)。
我是买质量好,价格贵,让人眼前一亮的套装呢,还是质量一般,价格中等,百搭的衣服的单品呢?
我是自己做卫生还是请阿姨啊?
这个假期要不要出去玩一趟?
去日本还是新西兰?怎么去,一个人还是搭伴去呢?穿什么衣服照相比较好看?…
这些事情虽是生活琐事,却耗费了我们很多的心力,很多的时间。
当然,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我们之所以会为这些事情纠结,那是因为我们总感觉生命很长。
记得一个人把一个人的一生进行了量化,如果一个月用一格表示,一个人活到75岁,总共也就900格。对于年过25岁的人,人生1/3就没有了。如果年过50岁,也就只剩下1/3的格子了。
这时候你发现,如果你一年回一次家,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就只剩下一格(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其实,我们每个人除了吃饭睡觉,真正工作的时间并不多了。
只有对时间的流逝有更敏锐的觉知,才能更加珍视每分每秒。
如果试想一下,你的生命就剩下最后一个月了,是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的重心会不一样?
我们还会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耗费时间,纠结半天?
我们是要马上去做那些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呢,还是拖拖拉拉,总是先做紧急而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呢?
总结一下,要管理好自己,需要做到:
1.提升对时间的觉知,专注当下。
2.减少选择,调节情绪和意识,减少内耗。
3.建立时间的紧迫感,视觉化时间的流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