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抑郁了。真的,我怎能不承认?看到别家孩子脚踏滑板飞速而过的矫健身姿,我为我的孩子不喜欢玩滑板车抑郁;听说别家孩子对乐高智力玩具乐而不疲,我为孩子不喜欢玩乐高,只爱那些简单“幼稚”的游戏抑郁;幼儿园组织活动,看到别家孩子活跃的模样,我为孩子没能担上主角忧心,为孩子还在小声嘀咕“我没有谁谁谁聪明”的话语而抑郁……我怕?是的,我很怕我的孩子没有别家的孩子聪明;我很怕我的孩子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先前,我总是以从事教育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自居,用自以为是的所谓教育理论来狠狠地抨击这句话。想来难道不是这个理?“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苦苦几十载,必將是一场长跑。长跑,需要坚定、明确的前进方向;长跑,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长跑,比的是人的体能储备,比的是人的意志韧性,而不是借助暴发力一蹴而就取得的胜利。在长跑的过程中,起跑线上的暂时输赢不具有任何的决定意义,一切都將在未来的诸多不确定中发生根本改变。我更认同吕叔湘老先生的观点,“教育是农业,绝不是工业。”将孩子的成长比拟为种子的成长,非常贴切。一颗种子,生根发芽,一天天成长壮大,至枝繁叶茂,终成材结果,每一步成长都需要足够的阳光、雨露,都需要有人为它除虫施肥小心呵护。可以想,在种子萌芽的阶段,猛浇水、强施肥、拼命晒太阳甚或“拔苗助长”的结果会怎样?我更愿將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意志比做弹簧。人为的挤压拉伸是可以的。但这种施力的强度必须科学。如果力超越了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根弹簧將失去它本身的韧性甚或断裂!
是啊,我是这般自负,自负地相信别家的孩童教育,或者这个社会的幼儿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自负地认为自己可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我的孩子,快乐地玩吧,学习的事待上学再说。”看别家孩子学这学那,我常倔强地这样想。可是,有一天,当孩子无意间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是坏孩子,我只能和坏孩子玩”时,我一下被怔住了。“我是坏孩子,我只能和坏孩子玩。”这句话,从语势上说,它一定不是孩子自己的心境表达。它一定是来自某成年人的评价。“坏孩子?”我相信她(他)说话的依据一定不是我的孩子真的做了所谓“鸡鸣狗盗”之类的坏事,那只能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合她(他)的喜好,比如调皮或者会的东西太少之类。在送孩子入园或参加幼儿园活动时,老师们言谈举止的细微之处显现并证明了我的猜测。同为教师,我明白“听话”即为“懂事”,“懂事”即为“好孩子”的所谓“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来自于人们通常的评品习惯。我有言判其正误的自由,却无权左右其行为。人生在社会,常常需要努力去适应环境,而非改变。我渐渐明白我错在了哪儿。我开始认同“输”在起跑线上的真实含意。的确,我可以不怕孩子在知识层面上“输”。实事上,我的孩子学知识的能力并不差。换言之,即使现阶段学不会的知识,在孩子略长大一些时自然能掌握。但,孩子被“自然淘汰”为次品的危险,我怎敢等闲视之?这种在比较中被“人为”定性为“差”的结果,必將一步蚕食孩子自信,削弱他发展的动力。孩子终將被其所毁。
担心!因为担心,我越发忧郁!忧郁!因为忧郁,我越发着急。匆匆忙,我开始教孩子背诗认字;匆匆忙,我开始要求孩子数数写数;匆匆忙,我开始逼孩子玩雪花、乐高……我的脾气越来越不好,语气越来越严厉。孩子的哭声越来越让人心酸。“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张魔咒贴在了我的心门上。我,抑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