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李崮寨
1968年秋,大约九、十月份的样子,于道遵时任莒县知青办主任(那时候县知青办好像只有他一个人),来到我插队所在的招贤公社,组织插队在西黄埠大队和柳家庄大队的济南知青办学习班。其间,他带领我们步行到李崮寨参观学习。
李崮寨坐落在五莲县大山里,地处莒县东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只有12户人家,68口人的小山村(据说还有一位复员转业的外乡人来到这里),曾经大大地火了一把,被誉为“公字沟”。李崮寨这个响亮的村名一时间响彻大江南北,红遍全中国。三年间,参观的人数达168万余人。当时的李崮寨周边交通极其不便,国内外的参观者都是顶烈日、冒严寒,走到不通汽车的地方,再沿着崎岖的羊肠小路或翻过大山步行几十里,来到大山深处“取经寻宝”,接受心灵的洗礼。
据记载,这里曾发生过很多令当下人不可思议的故事---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的生产队队长刘太瑧兼做民办教师,培育的小学生在公社考试排名第一;为了文化脱贫(扫盲),全村人都上各类学习班,读毛主席的书,人人“斗私批修”;村里有一个3岁半的孩子,在拖着病体的母亲口口相传下,能一口气背诵四、五十条毛主席语录;5岁的小孩儿站在大桌子上,当着众多参观者(据说还有国外友人),一字不落,哗哗地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一位姑娘创建了村里唯一的无人商店,她在不影响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同时,义务挑担步行30余里,把村里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运过来,分别标上价格标签,摆放在一间小屋里,在小屋门前竖起“无人商店”的木牌,村里有谁需用什么物品,谁就按照价格标签放钱,据说从未发生过买东西不交钱的现象;生产队仓库的钥匙就放在队长办公室里,村里不论谁也有权开门,却从未发生过失窃现象。
和全中国比起来,风靡全国的学习典型可谓近在咫尺,从招贤公社驻地到李崮寨,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公里左右,带我们去学习参观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记得当时天还比较热,于道遵主任当时大概也有四十几岁的年纪了,和我们这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起走过几十里山路,走的浑身是汗。途中有个别知青因为口渴甚或调皮,悄悄地用脚踢出地里种的地瓜、花生之类,捧在手中搓一搓上面的土,就啃了起来。看到有掉队的人,于道遵主任就会不时地发出呵斥声,还要求我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前进。当然,走在崎岖且陡峭的山路上,不大一会儿,排整齐的队伍也就“溃不成军”了。
记得太阳就要落山的时候,我们走进了一个叫做船舫大队的村庄,李崮寨只是生产队建制,就下属于这个生产大队,但因为两者之间隔着一座大山,李崮寨人的生产、生活实际是独立核算的。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夜色中翻过山去到李崮寨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们就住在了船舫大队驻地。依稀记得,晚上听到村里人在街头碰面,相互打招呼都是先说“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云云,我们觉得既新鲜又好奇,不成想时间不长,这种口号式的问候语一时间竟然成了(国内的)一种时髦。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在于道遵主任的带领下,攀上了去往李崮寨的大山。山势很陡,只有过往人们踩出的山间小路,有的地方只容得一个人走过去。现在想来大约攀登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一行人,当然还有其他地方来学习参观的人们,大概不下上百人吧,都爬到了山顶,然后又顺着山路从山的另一面走下去。下山的路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到李崮寨的概貌---十几户人家的房屋散落在谷底,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牛圈、羊圈、碾子等也都分布在村居附近。山坡上分布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种植着地瓜、谷子、玉米(能浇上水的地方)、花生等,还有少量的菜地,地块儿虽然小,但显然不是各家的自留地,都是集体的土地。
引领我们参观学习的应该是大队派出的人,他带领我们参观者沿着村间小路一路走来,观摩了三岁孩童背诵毛主席语录,他的不识字且患病的妈妈讲用“老三篇”,参观了无人商店(当然不能进去)、牛圈、蓄水池、田间的作物,等等。时近中午,我们又踏上了返回的路程。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有些路段,我们都是坐在地上慢慢地挪下来的。同知青组的一位女知青后来回忆说,她下山时收不住脚,差一点掉下悬崖去,多亏同行的潍坊柴油机厂的几个师傅站在悬崖边挡住了她,只要回想起来,她还总是觉得心惊肉跳………
回来的路上,我们一边赞叹李崮寨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也暗暗庆幸自己插队的农村终归不是穷山恶水,既有平原,还有丘陵,一条小河从村边绕过,水库干渠的水穿过村庄,村里盛产小麦、稻米、玉米、大豆和地瓜,虽然地瓜占了村民口粮的大半边天,但还是可以吃饱肚子的。比起李崮寨来,自然条件、物质条件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当年参观李崮寨的时候,我们离开济南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只是一帮十、七八岁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还意识不到生活的不易和无奈。“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今天,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早已经把世事看淡,李崮寨的“身影”也远去了……
然而,我却牢牢地记住了带领我们一起参观学习的于道遵主任。后来他不再负责县里的知青工作,且不清楚去了哪个部门。令我遗憾的是,2018年,由莒县档案局主编的《莒县知青•毋忘在莒》一书中,竟然没有出现于道遵主任的名字。“年矢每催,曦晖朗曜”,道遵主任,您可安好?
后记:在网上查阅李崮寨的资料,意外发现李崮寨嫣然成为了一处旅游景区,号称山东最美古村落(之一)。我想,若能再来一次旧地重游,亦不啻是一桩人间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