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授课,于诗词的海洋中再度泛舟,为学生们讲解《无题》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时,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情感的涟漪,感触颇深。每一回解读这些诗词,都似开启一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对话愈发深刻,感悟也愈发醇厚。
《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初读时并未深究其细微差别。此次因备课习题的契机,细细琢磨,方觉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前一个“难”,是现实阻隔下的困难重重,是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相聚的艰难跋涉;后一个“难”,则是心灵煎熬中的痛苦难耐,是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的无奈与哀伤。这种对情感细腻入微的刻画,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才情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曾经年少,读诗或许只注重表面的华丽辞藻,如今再读,却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与伤痛,体会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
而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短短几句,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与沧桑。年少时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待到历经世事,尝遍人间冷暖,真正懂得愁的滋味时,却只能将满心愁绪默默咽下。这种无法言说的愁,如同深埋在心底的伤痛,每一次想起,都隐隐作痛。真正的愁与痛,往往难以用言语精准表达,它们藏在眼神里,刻在皱纹中,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瞬间。
今日读书打卡,背诵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早已耳熟能详,然而今日再次深入学习后面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又有新的感悟。曾经拥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此后面对世间万千繁华,皆如过眼云烟,提不起丝毫兴趣。这份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令人动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坚守与责任。
每当讲授或者背诵爱情诗歌,又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爱情。“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茵重复单调的歌曲……”真正的爱情,是平等、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双方如同橡树与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分享生命的喜悦。这种爱情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要保持自我,尊重对方,共同成长。
讲到爱情诗歌时,学生们总会窃窃私语,这是青春懵懂的自然流露。作为教师,我深知这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爱情观的绝佳时机。我会正向引导,鼓励他们理性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客观对待爱情这一人生重要课题。让他们明白,爱情不仅仅是美好的憧憬,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在青春的岁月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在未来遇到那个对的人时,以最好的姿态去拥抱爱情。
诗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百态;又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的情感。在诗词的韵律中,我与学生一同成长,感受着情感的细腻与深沉,领悟着人生的真谛与智慧。愿我们都能在诗词的滋养下,拥有更加丰富、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