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2P,全称peer to peer,即点对点(个人对个人)借贷。对于这个行业中的人来说,2019年的这个冬天愈发寒冷,能缩着脖子过冬的已经是幸运者。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已经知道了2019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但是不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尚未下定论。
2019年年初,175号文件在春节前夕缓缓露出真容,在史上最大暴雷潮后开始对剩下的P2P平台指出明路,转型、清退成了这一年的基调。转眼间,时间划向2020,P2P已成昨日黄花,再无绽放可能。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作为P2P短暂绚丽一生的见证者,我们站在2020年看向过去的这一年,郑重地向这个行业道别。
前因:由普惠价值而起的P2P

1976年,毁灭性的饥荒已经在孟加拉国已经肆虐数年,一名出生于富庶穆斯林家庭的青年在走访乡村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借了27美元给42位贫困村民,用于支付其制作竹凳的微薄成本,使其免受高利贷的盘剥。三年后,这名青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成立了格莱珉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
这名年轻人就是后来被成为“穷人的银行家”的穆罕默德·尤努斯。而格莱珉银行则被业内推崇为“小额贷款”的雏形。
当然,彼时的格莱珉银行不同于国内毁誉参半的“小贷机构”,而是始终秉承着“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目的,并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算实至名归。
彼岸:互联网P2P的诞生

从模式上来看,真正意义上互联网时代的第一家P2P公司是2004年诞生于英国的Zopa(全称:Zopa网上互助借贷公司)。
Zopa最开始的定位是个人对个人的借款,借款人列出金额,利率、期限和用途,投资人则通过相关信息筛选出合适的对象进行投资,而Zopa则作为一个掮客,不投入资金,也不赚取利息上的差价,仅通过双方缴纳的手续费盈利。
这种模式作为金融创新开始在发达国家传播。
Zopa上线同年,互联网时代执牛耳的美国境内也迅速成立了美国首家P2P公司——Proper,随后,第二家P2P公司Lending club也作为后起之秀赶上。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多高风险借贷人群开始转向P2P,爆发式的增长在特殊时期立即引起了美国监管部门的重视,在经过一系列的整治后,美国P2P行业在放宽的货币政策与宏观环境中迎来了近8年的高速发展。
高楼建起,却逆不过大势轰然倒塌。
2016年,Lending club上市一年后,因挪用贷款进行内部交易的丑闻,股价应声大跌,首席执行官辞职,裁员率高达12%,至此之后,P2P公司逐渐式微。
但另一方面,以高盛、花旗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头开始进军个人信贷市场,通过强大的资金实力与成熟的风控系统等优势,在市场中抢夺一席之地。
一番洗牌后,美国P2P 行业基本趋于稳定。
发展:中国P2P的蛮荒时代

美国的P2P发展历程在业内称得上是典范,这也是基于美国本身完善的金融基础建设所产生的必要结果。
而在中国作为舶来品的P2P,在这片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土地中却慢慢发生了质变。
2007年前后,P2P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乘着互联网行业的东风,从大洋彼岸吹进了大陆。
2006年,宜信首先引入P2P概念,并成立P2P公司,随后,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等首批P2P 公司相继出现。
新的风口下,一大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掘金者蜂拥入局,来自各个行业的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们在空白的市场背景下摸索前行。
彼时,国内信用体系还不健全,风控缺乏数据,诸多漏洞下,P2P进入缓慢的发展期。
2012年,由于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各大银行也开始收缩贷款,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开始陷入贷不到钱的恐慌中。
这是P2P的机会,也是P2P的“死”前号角。
在需求暴增的背景下,P2P 平台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爆发,那一年,几乎每天都有1-2家平台上线,数百亿的资本每日进出已成常态,投资者们一拥而入,无数的资金流入P2P行业。
不同于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当时仍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就像一片藏着无数资源的蛮荒大地,竞争倾轧无处不在。
P2P的过热终于开始出现了不良反应。在监管真空的情况下,利益成为了市场的唯一驱动力,一些披着“P2P”外皮的庞氏骗局开始大行其道,上午成立公司,下午跑路的情况大有所在;一些公司因为资金紧缺,也干脆自己成立P2P公司进行“融资”;还有人借P2P之名建立资金池,进行非法集资诈骗……
缺乏监管的P2P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给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终局:掘金者还是掘墓人

作为企业家,生存在一个不讲道德、没有约束规则的暴利年代是幸福的,因为你随时可能攫取到超乎想像的利益;可同时又是不幸的,因为你轻易攫取到的利益又随时可能轻易地失去。——《大败局》吴晓波
2014年,一款号称高额收益的P2P平台横空出世,这个名为e租宝的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非法集资762亿元,受害投资人数高达90万,遍布全国31个省区,堪称“神话”。2015年12月,神话戛然而止,e租宝因涉嫌犯罪被立案侦查。
这个震惊全国的案件如当头一喝,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监管部门开始迅速采取行动。
2016年开始,一系列的监管政策相继出炉,逐渐加大的力度让很多赚得盆满钵满的P2P机构以清退收场,为撇清“P2P”的标签,各大平台悄悄向转型。
2019年,P2P暴雷潮达到高峰。虽然有无数P2P平台轮番暴雷,但整个网贷行业,却形成了大开大合之势,就如当初美国的传统银行巨头入局,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一头扎进了网贷这片逐渐规范化的蓝海,通过获取小贷牌照开始了合规化运营。
而那些昔日辉煌的P2P公司,有的在盲目扩张后就此消亡,有的则在鞭策中继续前行。
P2P是否“已死”,目前来看尚且无法下定论,金融创新作为因需求而生的工具,本身是不论对错的,监管与人性贪婪的博弈结果才是P2P最终的命运走向。
而那个短短数年的“黄金时代”,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兴衰更替,是一个国家商业法则逐渐完善的推动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