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苦的疾病与挫折是对生命最好的教育,是对生命最好的升华。
一个只有经历过巨大痛苦和折磨的人,他才会不让自己的生命活得那么地傲慢,他才会考虑自己生命的意义,才会考虑死亡的价值。否则他常常会觉得,自己会成为世界的主宰、命运的主宰、他人的主宰,会觉得自己能够主宰一切、改变一切。
而经过痛苦和挫折教育和升华过的生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活好当下,活好自己。
《西藏生死书》这本书,我是利用每天晚上睡前时间进行阅读的,当我读到100页左右的时候,我就果断的推荐给了我的一个朋友。她刚从巨大的病痛与情感的痛苦中挣扎走出,在病床上应该充分地思考过了生命、死亡这些宏大的命题。
我说,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它会让你充满力量。
她说,我害怕死亡,我不敢看。
我说,并不吓人的,语言很温馨、充满慈祥与善意。这本书是让你明白死亡的美丽与意义而不是死亡的恐惧,但是谈的更多的,是活着的时候如何让自己过的更美好。
死亡是一件任何绝对不可避免的事,但几乎绝大部分人都会对死亡充满恐惧,特别是感觉到自己生命的能量特别虚弱的时候,那种恐惧就会更加强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一生,就是个小小的旅店,但是我们很多人却特别地执着于这个旅店,不断地装修它,美化它,但是,我们都只是过客,都终究要离开。
今天早上,似醒非醒时,隐约做了一个很理论的梦:死亡,好像是过海关办签证换国籍,从这一国度,进入了另一个国度。今天是中国人,过了这个海关,换了国籍,便成了别一国的人。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可能非常欢喜,也可能充满痛苦。这个需要由你自己所带的积蓄决定,带的积蓄多,你就会很快适应新的国度,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个积蓄是什么呢?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中人。
过死亡这个海关时,所能带的积蓄只有一个,那就是“业”。在这一国度由自己身、口、意所造的“业”。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消,
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
如果对自己所造的“业”足够自信,过死亡这个“海关”时,岂不是一件很值得期望的美好的事情?
《西藏生死书》里,告诉我,如何才能获得“心的宁静”,如何才能了悟无常,告诉我们,死亡之中同样地充满着希望。而这个希望,取决于你这一生之中所做的“业”。
特别是“把心带回家”一章,告诉我们如何享受当下的生命。
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书中引用佛陀的话说:

以此送给那些正在痛苦中挣扎的朋友。
(虽然对藏传佛教有许多不理解不接受,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很深的启示)

后补:
顿律师父开示:
心是能起妙用的,若心不造作,那跟枯木有什么区别?本性是清澈的,不管怎么搅动,都是清澈的,如果搅动一下就染污了,说明那还不是本性。
(要常随师父学习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