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宋词生活随笔简友广场
宋词赏读之13   子瞻《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宋词赏读之13   子瞻《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作者: 妙笔三哥哥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07:05 被阅读115次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座。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孤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图片发自简书·道湾三阿哥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图片发自简书·道湾三阿哥

      宋神宗熙宁十年春,苏轼自密州至京师开封,旋移知徐州。途过齐州时,会遇齐州太守李公择,流连数日后,苏轼席上赋此词留别。        词的上片写离别的时令、氛围。时当“暮春”,故词人根据暮春的景物特征来选择、镕铸意象。其时群花凋零,杨柳叶老,樱桃花谢,园林四处残花败叶,好不寂寞。离别之人,心绪本来不好,睹物生情,更加伤感。首句“无风花自堕”,写出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暮春时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似若不经意,而实体现出诗人观察的细致,表现的真切自然。“簌簌”,形容花落的声音、形态,置于句首,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表现出闻声而寻状的观察过程。  地上“园林寂寞”,给人以冷清萧瑟之感,倒是天上夕阳,似在替人依依惜别,情意绵绵地将余辉洒落在词人饯别的席间座上,给人一丝暖意与慰藉,也给“寂寞”暗淡的离怀与词境投射入一线亮色。  苏轼个性开朗乐观,无论遭遇何种人生苦闷忧患,都能从中超脱解放出来,不为忧患苦恼所困扰。因而面对落花,面临离别。  苏轼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大自然的一山一水,都能激起他的美感与诗情,给他带来欢欣与愉悦。  苏轼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他不仅善于欣赏景致,也能敏锐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景物,并把它描画于纸上。色彩青山与白云对比,线条横云与直山交错,具有构图美与色彩美,远处如图如画的山色使离别的双方心绪开朗了一些。  过片写离别,想象别后途中的境况:陆行路尽,转入河中走水道,夜深了,停船系缆于渔村,月光暗淡,孤灯残照,那该是多么寂寞。接着词意又一转说,咱俩彼此心心相印,“我思君处君思我”,君思我时我思君,正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何况彼此还可以凭借诗词来互通声问、互致问候呢。这既是宽慰自己,也是开解对方。情深意挚而不失乐观,不似一般送别词的低沉感伤。过片“路尽河回人转柁”,就不单纯是写别后境况,也含有对人生的理性思索。人生的历程,总是有得意与失意,平坦与坎坷,时荣时辱,时升时沉,乐极而生悲,否极而泰来,正是“路尽河回人转柁”,“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既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那么,此时此际的短暂离别也就不值得过分的伤感了。

图片发自简书·道湾三阿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词赏读之13   子瞻《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pc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