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各式咖啡馆的门口,总会摆几张桌子和椅子,人们三三两两临街而坐,大多穿着入时,有休闲前卫的,也有西装革履的,呷着咖啡,有人侃侃而谈,有人面带微笑,偶尔夹带几个外语单词,有时面前还摆个pad,不说春风得意,起码也显出一副专业做派,似乎都是干大事的样子。
此种现象是咖啡文化兴盛的一个缩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虽然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但大多数是中青年。
我心中会心一笑,谁年轻的时候不装呢?我年轻的时候也装过,只是不是咖啡罢了。
可是回首过去,当初自认为的事业,其实无非是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茫茫洪流中的一尾细鱼,甚至连一丝浪花都没有掀起。
直到行到生命的中途,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
可是,谁又能摆脱这个轨迹呢?一些东西,惟有亲历,才能懂得,所以面对当下,才会会心一笑,与这个社会和解。
有次站在马路边抽烟,旁边的咖啡店服务员热情地拿出一个烟灰缸来,我自然向前点了烟灰,服务员略作沉吟,开口说:“先生来杯咖啡吧!”我即刻领会了她当初的意图,便含笑说:“我喝不来咖啡。”
“现在魔都喝咖啡是一种时尚,不喜欢也要学着喝。”
“哈哈,我上年纪了,不追潮流了。”
“那你的想法不对,我父亲也在学着喝咖啡,否则落伍了。咖啡是一种文化,现在的人追求物质的东西太多,要有一点精神追求。”
她的话有些无理,且带有侵略性,显然是伤害到我了,我尽量克制地回她:“将喝咖啡作为一种文化,正是向外追求的表现,企图以外在的物质来填充心灵。”
那女孩显然不想发生情绪冲突,但又不甘心,于是说到:“这个我和你有不同看法,倒要和你辩论辩论。”
……
我最后还是没喝她的咖啡。
53
很想写一下轻松优美的文字,可是竟是不能,没有那样的心境和情绪。
虽然多少摆脱了工作的羁绊,但每天仍然是分秒必争的过日子。总有干不完的事,有太多的东西要学。这些未竟未了之事吞噬着分分秒秒,这是另一种物累,但凡有所思有所图,便是一种牵绊。它朝着心灵的自由而去,本身又很容易产生另一种意必执着,王阳明把它比喻为“理障”,事上练功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孟子则概括为持续“集义”。
年轻时候花了大力气学习的太多有用之学,后来竟是无用,现在明白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无用之学,而年轻的时候却把它们忽略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只是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
54
板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