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的明与暗
--------读陈桂生诗集《独坐》
现在是上午,没有阳光,就如同我们的生活,明亮之中总有些幽暗。我独坐在窗台前,在这明亮而又幽暗的光线下,读着陈桂生的诗集《独坐》。偶尔会抬起头看看窗台下那片大红的纸屑,那是前二天过年留下的印痕,也是平凡人生活中的高潮。但在我的记忆中,那种热闹与喧嚣显得真实而又有些虚假,似乎有些可笑。
喧嚣不已的尘埃/一隅。时光/木鱼般任目光敲打//我独坐的姿势并不庄重/心绪并没完全脱离凡尘/我还在聆听/木鱼之外的声音。这是诗人陈桂生的《独坐》,而我现在却独坐着聆听诗人的声音。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或者他人的聆听者,但因为聆听的姿势不同,聆听到的声音也不同。这应该算是个真理。而诗人陈桂生在《独坐》中,聆听到的是平凡的生活与平凡人的情思。也许他本身就是平凡人中的一员,这点似乎很重要。
其实认识诗人陈桂生已经多年,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系统的读过他的诗歌,而这本《独坐》在我的手里也已经好久,只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次因为家里的一些原因,使我在喧闹的鞭炮声中翻开这本诗集,在一种宁静中读完这本书。这是一种缘份,就如同我和陈桂生的交情一样。记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谈到文学,大多的时候谈的是生活,也许生活本身更能让他感受到诗歌的意义。
前面引用的《独坐》应该算是陈桂生早期的作品,但这首诗已经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我独坐的姿势并不庄重”,也就是说诗人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眼光来看世界,所以我更看重他后面的那些诗作,特别是用叙事诗方式写的那些小人物生活。在这里我要强调,用叙事诗来形容陈桂生的作品,并不准确。因为陈桂生的这类诗虽然有着叙事性,但大多短小、有着抒情性与哲理性,与我们理解意义的叙事诗不同,我理解这类作品应该带有陈桂生鲜明的个人特点与思想的作品。
现实生活是陈桂生作品的根基,这也使他的诗强大起来,远离无病生吟的小资,更贴近生活坚实的泥土。擦鞋人的身后/是一处花园/花园里零零散散/开了几首/这个城市的市花//擦鞋的人/没有赏花的心情/也许根本就忘记了/身后是座花园//他们起早歇晚/心里在默念/天天有很多朵/黑得发亮的花/能在手中开放……(陈桂生《擦鞋人》)。这是我随便举例的一首诗,由此来说明陈桂生后期作品的特点。这首诗的思想性很明确,不容质疑。那么我们来看看诗性方面,猛的一看很直白,但这么一首诗里也有了白描、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也就是说我们读完这首诗后,也还会有些回味,那么说这首诗是成功的。
像在类作品,诗集中有很多,让我欣喜的是诗人,在写一些很直白的故事、人物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诗意,这一点很难得。而且这类作品表达了生活低层的小人物的痛与苦,并没有让他们绝望,更多的是一种希望,一种人性中的光芒,在诗中慢慢地开放。“腰包很瘪的黄小四/在我面前没有叫过穷/和黄小四喝酒/比跟另一种人喝酒轻松多了”(《下岗朋友黄小四》)。“黑子的车渐渐远去/一个没念过书的人/比念过书的人/说话办事还要得体/这让我沉思不已……”(《的哥黑子》)。这些小人物,在诗人的眼里是高大的、高贵的,可见诗人的灵魂是高尚的。
我个人阅读的习惯一直喜欢一些有特点的作品,这也是我没有强调陈桂生早期作品的原因。这并不是说陈桂生写得不好,而应该说写得相当好了,曾经发表过的作品就是证明。只不过当所有的人都用同一种手法来写作品,那么作品的本身已经失去了意义。而陈桂生能在已经习惯的写法中,改变自己这本身就需要勇气,也让人佩服。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写现实生活,问题是如何写,写下来让读者看到了什么?陈桂生这些接近叙事类的作品让我看见了一些新意。陈桂生的诗言志,但又不失去其抒情性,这是个难以把握的度,或者说技巧。这本诗集也许只是陈桂生的一种尝试,在后面的日子里,陈桂生保持住自己的风格,加大技巧性的探索,我想陈桂生的诗会大放异彩。
在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小区里有人在拉《二泉印月》,那声音让我热血沸腾,也让我的心里有些痛,但阴暗的光线仍然照亮这个世界,而陈桂生的诗也给了我同样的感觉。
(《独坐》陈桂生著,2011年12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发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