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回家照顾堂叔,正好遇上幺奶奶收红苕,便下地帮幺奶奶挖红苕。
他说:“奶奶今年家里种的红苕特别大个,一个红苕差多两斤,大丰收啊!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种的太少了,没挖过瘾。”
我听后,只是失笑着摇摇头,什么没说。
今年,幺奶奶家没种红苕,无法育苗。她家扦插的红苕藤,是从我家红苕藤上剪的,两家种了同一个品种的红苕,我能不知道自家的红苕块头大吗?
说到家里种的红苕,应该近两年新种的品种。这红苕的特点:口感清甜,粉质少,很适合肠胃不太好的人食用。
一窝红苕得一根红苕,个头不大一点,岂不是太亏了。
我家种红苕的时间比幺奶奶早上半个月,受干旱天气的影响较少一些。一根红苕,大的差不多有三、四、五斤重,小的有一、两斤重。单从表面上看数据,是挺不错的。
若同样一块地,从前用竹箩量红苕收成,那现在就数个数。这中间的数据差,可能只有当事人才知其个中滋味。
从前,一窝红苕,少则三四根,多则五六根,甚至还有七八根的。现在,一窝红苕,就一根,再多就两三根。改良红苕,遇上风调雨顺天气,收成自然好。若是遇上风调不雨不顺,鸡蛋一根的红苕,比比皆是。
啰里啰嗦这么多,我想表达什么来着?
哦,我想说改良种子,并不一定比老种子、常规种子有优势。
很多人说:“现在条件好,可选择的东西多了,反而吃什么都不香。”
其实,不是我们选择的东西多了,让味蕾在一次次尝新中变麻木。而是改良种子在一味追求产量时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变得寡淡无味。
老种子、常规种子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总能被人记住其原来的味道。改良种子新奇,总产量高吧,偏口感不咋样的;单产量高吧,总产量又低得可怜,总不能两全其美。或许,这就是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弊端。
想想以前,自家一把菜地里留的菜种,来年往地里一撒,菜苗野长,不需要人特意打理,到时节就能媷菜吃。现在……这改良菜种撒了一批又一批,菜苗稀稀拉拉几棵,成活率低,抗病弱,还特别招虫子喜欢。
看来,过度改良种子,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再说,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每一种改良后的种子未必实用。残缺,才能阐释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