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度视觉理论演进及梅洛-庞蒂的本体论读解》李贯峰

《深度视觉理论演进及梅洛-庞蒂的本体论读解》李贯峰

作者: 失落的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5-05-06 17:05 被阅读0次

一、内容简介

介绍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深度观,贝克莱的经验论深度观,康德的先天综合深度观,最终以梅洛庞蒂从格式塔心理学获取的灵感形成的身体深度观。

笛卡尔的问题是一个正方形竖着放和正着放,人看到的效果不同,而视觉和触觉获得的深度感觉也是不同的。但笛卡尔的数学理论认为这是相同的。

贝克莱的问题是针对Strattonhe,Wertheimer两人的实验,人们的“身体”有能力快速的适应这种颠倒或倾斜的视像,而不太需要经验的积累所导致的习惯性联想。

康德问题是还需要那种先天直观的综合,并没有跳出笛卡尔那种“天赋观念”的论证。

格式塔心理学的问题也是没能跳出心理构造的结果。

在梅洛- 庞蒂看来,包括格式塔心 理学在内的深度理论,特别是传统的物理主义和内省式心理学,始终在寻求一种“非具身性”(Disembodiment)倾向的融贯性,以“刺激-反应”模式解读空间和知觉问题。他们所依赖的实在论和反省的因果思维,要么把心理活动看作物理实在世界的一个区域,要么极力将思维和意识还原为一种生产性原因[19],终究无法逃脱笛卡尔式身心二元论的窠臼,因而并未在哲学上为深度解读带来全新的面貌。 四、梅洛- 庞蒂的深度视觉理论 1. 知觉的首要性与整体性及身体 的实践综合。梅洛- 庞蒂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概念以及知觉的整体性原则,并吸收了康德对空间的先验论证。他认为,首先我们不能将知觉分割成视觉和触觉等各个部分,或者看作各种感觉的简单拼合,在更普遍的层面上,知觉的整体总是先于部分;这个整体不是观念的整体,被知觉发现的意义世界也不属于概念范畴。如若它们属于概念范畴,那么我们必须要在感性知觉和概念之间设置一个能够联结彼此的中介,以及中介的中介,由此便会陷入循环往复[20]。

梅洛庞蒂则把身体当成是时空的基础,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认知概念,更能阐述这种深度实在观。

二、我的感触

1. 反对贝克莱“深度依赖触觉经验”的例子:

“先天盲人复明后仍能感知深度”

1). 贝克莱的观点

贝克莱认为,深度知觉(第三维度)完全依赖于视觉与触觉经验的关联。例如:

  • 婴儿通过多次触摸物体并观察其视觉变化(如靠近时物体变大),逐渐学会将视觉信号(如大小变化)与深度联系起来。
  • 因此,贝克莱认为,没有触觉经验,就无法真正理解视觉深度

2). 反例:先天盲人复明后的深度感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先前的触觉经验,复明者仍能部分感知深度。例如:

  • 案例研究(如Gregory & Wallace, 1963):
    • 一些先天盲人在接受手术后首次获得视力,尽管他们缺乏触觉与视觉的关联经验,但仍能感知某些深度线索,如:
      •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当头部移动时,近处物体比远处物体移动更快。
      • 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略有差异,大脑据此计算深度。
      • 遮挡关系(Occlusion):一个物体遮挡另一个物体时,被遮挡的物体被认为更远。
    • 这些线索不依赖触觉经验,而是视觉系统本身的组织能力。

3). 对贝克莱理论的挑战

  • 深度知觉不完全依赖触觉:复明者没有触觉-视觉的关联经验,但仍能利用纯视觉线索感知深度。
  • 视觉系统具有先天的深度处理能力:某些深度线索(如双眼视差)可能是硬编码在视觉皮层中的,而非后天习得。
  • 格式塔心理学的支持:大脑会自发组织视觉信息(如“图形-背景”分离),而不完全依赖经验。

4). 结论

贝克莱的“深度依赖触觉经验”理论在先天盲人复明案例中受到挑战,因为:

  1. 部分深度知觉是先天性的,而非完全依赖触觉学习。
  2. 视觉系统本身能独立处理某些深度线索(如运动视差、遮挡)。
  3. 深度是多种线索的综合,而非仅由触觉决定。

这一反例支持了关文运的批评,即深度知觉包含更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而非仅仅是触觉经验的习惯性联想。

2. 梅洛庞蒂的身体深度观

他认为,首先我们不能将知觉分割成视觉和触觉等各个部分,或者看作 各种感觉的简单拼合,在更普遍的层面上,知觉的整体总是先于部分;这个整 体不是观念的整体,被知觉发现的意义世界也不属于概念范畴。

在对空间的知觉中,主动的实践综合主体除了能够在物体中确定对象的呈现角度和平面透视变形的已知状态之外,还需要超越这种已知状态进行整体性和情境性的把握。这样的主体承担者不可能是“非具身性”的“我思”,而只能是作为“知觉场”和“实践场”的“身体”[25]。身体发出主体所及范围之内的实践动作,并将周围熟知的物体划入到其领域之内。

具体来说,深度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将身体“放置”在空间“之中”,而不是预设一种主体与外部世界面对面的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时间性则担保了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深度知觉的可能性。例如,在图二C 所示的立方体呈现过程中,除了要求有感知深度的“动机-情境-决定”结构体系和身体导向等要素之外,目光还必须沿着立方体的侧棱向后移动,在这个时间流动中,静态的观看只能在一个瞬间捕获到某个点,而只有时间性的、动态的观看才能确保从点到面、再到立方体,从一维到二维、三维实现的可能。因而,深度的形成要求一种知觉和时空的同时性(Simultaneity),这种同时性包含在知觉意义本身中;也就是说,对空间的定义并不外在于时 间,被感知的物体和知觉在时间和空间之内同时进行[36]。

三、本书特色

整体来说,对近代以来的这个深度观进行了一次梳理。

语言足够清晰。

四、我的看法

看这篇论文是在阅读张尧均的《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 修订版》时,对深度理论不太理解,无意间在豆瓣上看到了别人转载的这篇文章,就在知网上下到了原论文。看的过程中,因为对笛卡尔的思想有点遗忘,就又翻看了劳黑德的《哲学的历程 第四版》中的笛卡尔部分,对“天赋观念”等等又熟悉了一遍。

在讲解反对贝克莱对深度观的解释时,着墨较少,导致如果没有阅读积累,读起来可能不太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视觉理论演进及梅洛-庞蒂的本体论读解》李贯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md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