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写作100天】Day 9 写作的三个必经阶段

写作征途漫漫,更需要足够的跋涉、探索与练习,才可彰显天赋。要想写得好,写出炉火纯青的功力,须经历三个阶段:
阶段一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涂鸦期

在最初尝试期,我们就像小孩子爱涂鸦一样,内心被好奇心和表现欲所驱使,希望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就是单纯地想写,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流程,也不讲什么规矩和章法。
涂鸦期的写作,一脉纯真,浑然天成,写得好不好,有偶然性;写作者相对轻松,但也不容易掌控。
阶段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模仿期
与前后环节相比,模仿期的写作有点痛苦和煎熬,总觉得词穷意不尽,对照那些写作大家,更是自惭形秽。
写作无一定之规,按模板套用的文字是没有灵魂的。但如果总是停留在涂鸦期,我们会觉得不满足,没挑战,所以,我们往往甘愿承受这份沮丧和不开心,提高自己的标准,从而开始学习和模仿,以求写好一点,更好一点。
大部分伟大的作家,也都经历过模仿性写作的阶段。比如莫言和陈忠实,都深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影响,而马尔克斯坦言自己是受到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震撼才决定走上写作之路的。他们对写作的习得,与其说是模仿,不如说是萃取和传承,将前辈的风格和手法吸收过来,再加上自己的视角和个人表达,兼容并包,解构之后重新建构成新作品。
写作就像建房子,从来没有一下子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从模仿中的学习和积累就是打地基,也是对整个作品的框架结构的设计与固定。相同的建筑框架,也可以盖出观感和风格迥异的房子。这就是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模仿有两个层面:
1-神似:创作立意,基于格局和见识,是更难模仿的层面。
比如,莫言受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启发,将这种看似荒诞、实则真实的写作思路,与他所熟悉的乡土文化结合,创作出了《红高粱》。
2-形似: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相对更容易按步骤模仿。
第一步,分析作者擅长的句子结构
第二步,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词汇和语言风格
第三步,分析语言的排布习惯,以及如何承上启下
这就有点像家里的装修,在模仿中锤炼的是自己的审美力和综合鉴赏力。需要注意的是风格的统一和连贯。混搭风,很容易不伦不类,在这个阶段还是不要挑战了。
阶段三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创作期
经过足够的练习和积累,我们达到了一个能够用自我的风格、节奏和手法去写作的阶段。
创作期和涂鸦期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会有点类似,打开电脑就能写,文思如泉涌,但内在功力已今非昔比。随着写作之路上的艰辛探索,苦乐交集,我们慢慢有了手感,建立了自信,于是才能水到渠成地进入游刃有余的创作期。

相信大多数人,还在涂鸦期以及从模仿到创作的路上。我们不是要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余华说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像接受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树木终究是以树木的方式在生长的,而不会以阳光的方式成长。
最高级的模仿,是让自己接受更多阳光的照耀和滋养,奋力拔节生长。我们要越来越像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202207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