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终其一生为别人在活着,而有些人则只需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能活得洒脱,不被过去所困扰、不被身边的人和事所牵累,在这个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中,真的可以做到吗?本期分享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首先,我们要如何认识自己。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同样,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看到差距能够让此刻的你产生进步的动力,但这种动力并不是盲目的自卑而是健全的自卑。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只向更好的自己看齐,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其次,我们要如何对待他人。向自己看齐不仅需要关注自己,还要求我们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作为家长,自己的孩子考试如何取得好成绩那是孩子的课题,最终由孩子自己来定如何准备、如何练习、如何解题,而家长不应该替孩子决定他的作业应该几点写、英语应该背多少个单词、语文应该背几首古诗等等。这并不是说作为家长不能介入孩子的学习,而是家长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介入,我们对孩子能提供的只有被需要时的帮助和提醒,这就是“课题分离”——每个人只负责好自己的课题,且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假如一个人要买一片面包,相应地要支付一枚硬币。这枚被支付的硬币不仅可以联系到面包店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联系到小麦或黄油的生产者,抑或是运输这些物品的流通行业的工作人员、销售汽油的从业人员,还有产油国的人们等,这一切都可以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从如何认识自我到如何对待他人,这是一个连续且闭环的过程。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阿德勒的自我启发哲学课如果不是潜心研究,很难理解其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与底层逻辑。我们最后还是举一个学生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你一定知道有这样的学生,那就是本来一个在人们印象当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突然之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成了排名倒数的问题学生。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是什么心理促使发生这种人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呢?
很多人特别是孩子,都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获得别人的关注,以此来完成自己的“共同体感觉”认同,品学兼优就是一种方式。本来,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像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之前那样。但是,后来变得“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感追求”,这种获得“共同体感觉”的捷径让人有了一种可乘之机的感觉,而且越有人说他(关注他),他就越会变本加厉……
最后举这样一个反面的例子其实也是想借此说明,不要被错误的共同体感觉误导而走偏,真正幸福的来源永远是对共同体的贡献感。祝每个人都能不断发现并拥有心灵的自由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