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作者【美】史蒂芬·柯维、布雷克·英格兰,译者李莉、石继志,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6月出版。
史蒂芬·柯维(1932-2012年),管理学大师,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著作以1989年出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有影响,著有《管理者准则》《要事第一》等书。
作者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介绍过“第3选择”这一原则,并称之为所有原则中“最具启发性、最具影响力、最具凝聚力也最激动人心”的一个。在本书中,作者就此原则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全书共有十章:第1章接近前言、第2章详细阐述了第3选择-寻求“协同”原则、思维模式和步骤,其后各章分别将第3选择运用于职场、家庭、校园、法律、社会、乃至全世界、整个人生。
大多数冲突都是两方面的。第1选择是“我的方法”,第2选择是“你的方法”,通过协同,我们可以得到第3选择——“我们的方法”,一种视角更高、更好地解决冲突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与制造问题时同一水平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
【撷取摘要】
1.
“我的方法”、“你的方法”,这“两种选择”思维者患有某种程度上的色盲,他们眼中只有蓝色或黄色,永远看不到绿色。
“两种选择”思维者往往无视他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而只看到别人的意识形态。他们不尊重不同观点,因此不会尝试去理解别人。他们也许会假意表示尊重,但他们其实并不想倾听,而只想控制。他们时刻准备着攻击,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他们的领地、个人形象以及身份认同都受到威胁。最终“搜寻并摧毁目标”成为他们处理异议的策略。
中立者是第3选择思维者吗?不!在所有“大辩论”中,都存在不支持任何一派的“中立者”。他们通常对“两种选择”思维的极端化感到厌倦,而把妥协视为可以实现的最好选择。愤世嫉俗往往是中间派的悲哀结局。
协同就是1加1等于10或100甚至1000!
在运动中,协同被称为化学反应。一个伟大球队的表现远远超过单个球员的技术之和。而人类协同的最好例子是家庭,协同是家庭的本质,每位家庭成员都为家庭增添了不同的风味。在社会层面,甘地创造了第3选择——非暴力;他超越了“两种选择”的思维,既没有逃避,也没有对抗;他用协同改变了超过3亿人的命运。
2.
第3选择思维模式: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
①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意思是具有自我意识——我已经自内心深处认识到我的动机、怀疑与偏见,我已经检验过我自己的设想,我已经准备好与你真诚相对。
②第二步是接受、关怀、赞赏。卡尔·罗杰斯将这种态度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它是我对你的一种外向、积极的感觉,因为我视你为一个完整的人。
②第三步是同理心,即体会并真正理解别人是怎样的人。“我找到你”从而充分掌握你的内心、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批判你为目的。新的观念只有在真正相互理解的气氛中才能最自由地呼吸。
④第四步是我和你协同,为了真正的“双赢”解决方案而共同学习和成长。
3.
思维模式1:“我看到自己”
我看到自己。我将自己视为有创造力和自我意识的人,而不只是在冲突中我支持的“一方”。我可能会与别人分享某种信仰或隶属于某个组织,但这些条件不能限定我。我决定自己的“故事”。
思维定式与个人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说自己是一名环保者、一位改革派或一个自媒体人,那么我描述的不只是我的信仰和我的价值观——而是“我是谁”。所以,当你攻击我这一方的时候,你攻击的是我和我的自我形象。在极端情况下,身份认同冲突可以激化为战争。
如果你置身于冲突环境,问问自己以下问题:①我的故事是什么?我需要改变剧本吗?②我可能会在哪里出现盲点?③我受到的文化熏陶如何影响我的思维?④我的真正动机是什么?⑤我的假设都成立吗?⑥我的假设在哪些方面不完善?⑦我为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故事的结局)付出努力了吗?
4.
思维模式2:我看到你
我看到你。我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完整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价值、天赋、激情和力量。你不只是冲突中的“你那一方”,你理应得到尊严和我的尊重。
这一步的关键是:视他人为人而非物。
虽然大多数组织里的大多数人拥有远远超过工作所要求的创造力、聪明才智、理解力和天赋,但他们仍旧仅仅被视为执行工具。公司给员工起了一个可笑的称呼——“人力资源”,好像他们只是资产负债表上与税收或应付账款一样的负债。
大哲学家马丁·布伯在他的著作《我与你》中指出,我们之间往往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以“它”来表示,而人是“你”。
布伯之所以使用“你”这种措辞,是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表面上的尊重,还能唤起人们对他人由衷的尊敬。它意味着亲密、坦率与信任。将他人视为“物”则意味着漠然与疏离,助长自私自利的心态。
对我来说,你不是“物”,不是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扳手或锤子。如马丁·布伯所说,你是“你”,是你的终极目标,一个有着优点与缺点、个性与天赋的真正的人。
5.
思维模式3:我找到你
我找到你。我不会将你的异议视为威胁,而是渴望向你学习。如果你这种性格好又聪明的人与我意见相左,那么我更需要好好倾听你。我会以同理心倾听,直至我真正理解你。
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出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
有了互联网,我们便有了建立“部落”的新力量。但是这种新部落文化有着危险的一面:只有同类才会聚集在一起。不同的人问谷歌同样的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因为高端搜索引擎已经知道他们每个人想要的答案类型。
在冲突中,当别人发言的时候,我们通常想的是自己如何回应和反驳。在面对异见者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自我防御。因此,“第3选择”思维是违反直觉的:它激励我们高度评价有异议的人而不是筑起防御之墙。
我们无法透过我们之间的“墙”倾听彼此。相反,用同理心倾听寻求的是理解彼此的想法与感受。什么是同理心?以色列哲学家景·兰佩特说,“同理心发生在当我们在他人内心找到自我的时候。我们透过对方的眼睛观察现实,我们感受对方的情感,分享对方的痛苦。”
在团体讨论时,作者建议我们借鉴“发言权杖沟通法”:用“发言权杖”来指派会议中的发言权。只要发言者手持“发言权杖”就不会被人打断,直至发言者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被充分听取和理解为止。
积极倾听的技巧有:折射情感、复述观点、克制性评判与评论。但积极倾听的技巧也可能妨碍用同理心倾听。比如,如果我感觉到你只是在假装对我的观点感兴趣,或者我感觉你仅仅把积极倾听技巧当成一种控制手段,我会愤怒并拒绝沟通。
当别人与你的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看事物有不同的视角,说给我听听。”
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我的思维方式不应是“我因为你与我一样而在乎你”,而是“我因为你与我不同而珍惜并重视你”。
在“我找到你”的思维模式下,我和你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把思想提炼出来,而不是将之强加于你。我将辩论作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攻击的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当分歧触及深层次的信仰或身份认同问题时,同理心作用往往会荡然无存。
6.
思维模式4:我和你协同
我和你协同。一旦我们彼此充分理解,我们便开始寻求协同。寻找比我们各自能想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协同是迅速而创造性地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模式是关于找出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
“我攻击你”的思维模式是“我对你有成见”与“自我防御”这两种心态必然的逻辑结果。在攻击思维模式下,最好的结果就是妥协,也就是我们双方都会有所失。
“我和你协同”思维模式,是“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以及“我找到你”思维模式的必然结果。一切始于对自己、对你的真正尊重。套用马丁·布伯的说法,“我遇到你,却不利用你”。
7.
协同的四个步骤:
①询问:表明寻找第3选择的意愿,“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②界定:明确每个人心中成功的标准,“‘更好’是什么样子的?”
③创造:开始试验可能满足标准的解决方案。
④达成:群情振奋时,我们便知道协同已经达成。
8.
职场冲突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我们以错误的思维模式面对冲突。比如,一位员工对他的团队领导说:“我就是没法跟某某在一起工作。”普通的团队领导认为“又遇到了个性冲突问题”,协同型的团队领导则认为“有人在求救”。又如,·一位从公司总部来的人说:“我是来帮助你的。”普通的心理反应是“他们认为我做不好,让我来教训教训他”,协同型的心理反应则是“太好了,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些东西”。
“两种选择”思维对冲突的回应都是“对抗或逃避”,而协同型回应则是欢迎、喜悦、接触和发现。上述普通的回应根植于“视差异为威胁”的思维模式。
所有的冲突都与情感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作场合中毫无价值的争论大多源自傲慢。全球制药工业顶尖销售主管格雷格·尼尔将傲慢分解为三要素,他称之为“GET”:①Gain 收获:我的个人利益、我已经得到的、我应该得到的。②Emotion 情绪:我的情感、我的不安全感、我的恐惧、我的身份认知。③Territory势力范围:我的地盘、我的员工、我的预算、我的项目、我的专业技能。这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它往往会妨碍我们寻求第3选择、阻挡我们寻找协同之路。比如,我们担心自己的身份认知(“我是一个失败者吗?”),我们担心自己的“势力范围”(“功劳会归于谁?”)。如果能够共同坚持协同,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安全感与更大的影响力。但想要超越GET实属不易。
大多数研究冲突解决的思想家都将冲突视为一种交易。这关乎馅饼如何切分的问题。你要么与对手和解,要么针锋相对。而第3选择改变了这种形势。它关乎做出一个更大、味道更好的新馅饼——或许呈指数级增长的馅饼。交易型的冲突消解方式都是关于“我”的,即“我”怎样把损失降到最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转换型的冲突消解方式都是关于“我们”的,即“我们”怎样共同创造奇迹。大部分的冲突消解是和解性的,而第3选择是转折性的。
职场中两种创造第3选择的方法:原型法、逆向法。原型法是草图、模型、实体模型,或者一种解决方案的草稿。逆向法是把事情颠倒过来,挑战假想,颠覆传统方式。最简单的逆向法是把通常的做事方式反过来。比如,一家采用逆向法的汽车租赁公司会把汽车开到你眼前,而不是等着你来开。
9.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第3选择。它以两个独立的人以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婚姻开始。如果尊重自我与配偶并具有同理心,结果就是产生第三种文化,一种新的卓有成效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找到最真切的快乐和最深刻的满足感。
我们审慎地选择协同思维模式来打造第3选择的家庭:既不是我的方法,也不是你的方法,而是更好的方法。我们在交互中坚持不懈地寻找第3选择,以培养自己的协同思维模式。怎样培养孩子、管理资金、平衡家庭与事业、选择宗教信仰、促进亲密关系,这些都是需要用协同来处理的重要问题。
作者给已婚者的建议是:不要试图让你的配偶更完美,试着让他或她更快乐。
作者以父母的建议是:退后一步,不再强行给出建议与解决方案。无论这个建议有多好。否则你就夺走了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一个她向你们畅谈或畅想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情感的机会;你抹杀了她的智慧和主动性,你令她丧失了提出自己的第3选择的机会,你让她变得更加依赖你,更糟糕的是,依赖会引起无助和愤恨。善意的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这是父母的天性。更敏感的父母则以建议作为回应。但是父母的真正职责是培养孩子想出自己的第3选择。
【写在最后】
记录以下箴言以自勉:
· 放下自己总是正确的想法。无论如何,你掌握的现实都是局部的,你如果坚持所谓一贯正确的理念,就无法实现情感上的突破,也无法获得创造性解决方案。
· 快速宽恕被轻视的感觉。请记住,你可以选择是否被冒犯;如果你感觉被冒犯到,那就别理会它。
· 越了解你,我就会对你越温柔,会让你受到的伤害越少。我对你了解得越少,我越有可能把你当作一样“东西”来评判、控制和抛弃。
· 永远不要忽视第3选择的可能性。
· 我不会轻易接受“不”的答案。第3选择永远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