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吐鲁番苏公塔——夕阳塔影之七

吐鲁番苏公塔——夕阳塔影之七

作者: 山茅 | 来源:发表于2025-05-22 09:35 被阅读0次

  到吐鲁番,少不了要去看古城遗址与苏公塔。我是三十多年的一个仲秋去的,那是吐鲁番葡萄熟了的时候。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路一直沿着一条小河前行,道路有时离开小河独自前行,不多久又和小河相伴在一起。小河始终欢快地流着,水不深,有时甚至能看到河底,水流常靠河床一侧奔流,另一侧是裸露的乱石滩,同行人说这是白杨河。

  进入吐鲁番盆地后,路与白杨河分道扬镳,路况明显好了许多,一条黑色的柏油马路笔直地往前延伸,看不到尽头,只觉得那车一直在往下行、往下行、往下行,似乎要开到地心去。要是你知道吐鲁番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对这种感觉就不会奇怪了。

  少时就知道吐鲁番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沙漠中罕见的绿洲,也知道吐鲁番火焰山和葡萄沟的名气,但并不知道苏公塔等。年长后才知道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知道苏公塔了。

  在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中,选择了去高昌故城,因为它保存得更完好,遗址规模更巨大,比交河故城大了四五倍。

  高昌古城,虽然只剩下废墟,但那规模、那气势、那仍然屹立的那些残垣断壁,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千多年前,在这种并不是很好的生态环境中,创造了这种繁华,创造了这种文化,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最后又被自然和历史的风沙吞噬,让人震撼。那些高高耸立的残壁断墙,让人想起新疆的胡杨,传说就是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同属神奇。

  看过高昌古城废墟残缺的美,让人更想看看苏公塔别样的美。苏公塔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今不过两百多年,这与国内现存的古塔相比,年头算是短的。我听同行的人说,苏公塔全是土建的,裸露在自然中,居然能屹立200年不倒不坏,这算得上神奇了。

  苏公塔离吐鲁番市很近,坐车眨眼就到了。天气是照例地好,艳阳高照,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睛,天空澄明,瓦蓝瓦蓝的天,见不到其他一点杂色。老远就看见苏公塔耸立在清真寺旁,导游介绍,苏公塔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仁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清朝吐鲁番第一代郡王额敏和卓的功绩而建的。(见下图,蓝天下的苏公塔。图片为雪花飘飘提供)

  一眼看过去,苏公塔像圆筒一样,造型奇特,一种浓郁的异域风情。塔体下大上小,从下至上逐渐收分,越是到上部收分越大,以浑圆的苍穹顶收官。它跟内地常见的佛塔迥然不同,佛塔建筑是由国外传到中国的,东汉以降的佛塔,都结合和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为中国式的佛塔。共同的特点是由下往上逐层均匀收缩,无论是楼阁式或密檐式,都有出檐。但苏公塔的样式和建筑结构都是很独特的,苏公塔的收分是跳跃式的,也没有出檐,但有塔刹,体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苏公塔高度37米,相对旁边的建筑显得高大。近处看后,才明白不像之前同行人所说,全是土墙,而是砖块砌成的,只不过是在外墙上涂抹了一层泥浆,误传为全是土了。

  塔内的结构没有看到,不让进到里面参观,导游也说不清楚,是阶段性的不让游人进,还是一直不让游人进了。虽然让人遗憾,但出于对塔的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也只能从介绍上来领略其内部了,从建造结构看,整个塔的内部结构没有用一根木料,而是围绕中心柱砌有螺旋形梯道,盘旋通到塔顶。中心柱则通过螺旋梯道与外墙相连,增强了塔身的稳固性。塔底层直径有10米,到塔顶的直径只有2米左右,塔顶是一阁楼,四围都是窗户,可以观看到周围的景色,诸如天山、火焰山、葡萄沟、村庄、市区等,但这只能是根据介绍发挥的想像了。塔内有何装饰也看不到,外墙装饰是可以看到的,在远处看时,因塔身圆筒一般,没有楞角没有出檐,很是光滑圆整,走到近处看时,才发现它图饰非常丰富且有特色,外墙墙上有菱格纹、三角纹、水波纹、四瓣花纹等构成的几何图案,这是不同于佛塔装饰图案的地方。

  苏公塔体现了维吾尔族建筑大师因地制宜的高超水准,吐鲁番木材奇缺,同时又是一个干燥少雨的地方,一年有300天以上不下雨,建造者大胆采用砖和黄土作建材,苏公塔屹立至今,说明建造者的智慧。奇怪的是即便雨水少,但下雨也总是有的,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外墙土层上并没有明显的雨水冲刷痕迹,也是够神奇的了。

  蓝天下,苏公塔曲线柔和圆润,一塔指天,清真寺轮廓横平竖直,一寺卧地,圆柱形的苏公塔和方形的清真寺浑为一体。土黄色是中国大地的基色,土黄色的一寺一塔在蓝天衬托下,显得简朴、自然,让人感到亲近。

                    2024、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吐鲁番苏公塔——夕阳塔影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lxw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