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霸业?
霸业一词出现在《史记》里,“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诸子带,迎內周襄王,居于雒邑。”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霸业的内容包含驱逐戎狄等少数民族,夹辅周天子,把周天子当天下共主来对待。第二,《史记》对齐桓公的记载是“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这里表明,桓公也算是称霸了,这里的霸更多的是指自己在诸侯之间力量强大,有号召力,可以召集诸侯盟会,相当于黑社会的老大,叫称霸。这大概是后来“称王称霸”多含贬义的源头吧。
总结起来,齐桓晋文之霸业就是指在诸侯中当老大,可以号召诸侯盟会,驱逐戎狄蛮夷,共卫周天子的事业。完成这项事业的诸侯就是霸主,实现霸业的道路、方法叫霸道。其实,霸道的前提是实力强大,很多时候欺负你都没什么理由,齐桓晋文都干过霸道的事,想来“霸道”有一层“蛮横不讲理”的意思,大概源于此吧。
后来历史上想成就霸业的人很多,霸业的含义有一些微妙的变化,项羽称“楚霸王”更多指他的勇猛善战,曹操一生想完成的理想也叫“霸业”,诸葛亮对刘备说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按照霸业的两个标准,号令群雄和驱逐戎狄、共卫天子,我们来看看齐桓公完成了霸业吗?
惊险继位
郑国在庄公之后也陷入内乱而迅速衰落下去,齐国却从内乱中走了出来。
春秋初期,齐僖公在郑国的帮助下驱逐了北狄,算是没了外患,但是继位的襄公却是总干荒唐事。他可能是跟自己的妹妹有什么特殊关系,后来妹妹嫁给了鲁桓公。鲁桓公受制于强齐,想跟齐国修好,偕同夫人(襄公妹妹)到齐国,襄公把握住机会又和妹妹私通。桓公怒夫人,夫人就把这事告诉襄公。襄公在酒席上把桓公灌醉,然后让大力士彭生把他杀了。“双方交兵,不斩来使”,齐襄公确实没斩来使,直接把别人国王给干掉了。鲁国责备齐国,齐国杀“凶手”彭生“以谢鲁”,算是道歉。
可见,以礼治国在当时并不现实。即使是贤德的君主也不会用礼治国。后来齐景公和晏子到鲁问礼于孔子,齐景公听之后很激动,几次拜访之后想要任用孔子改革,这个时候晏子说的话让景公打消了“以礼治国”的想法。晏子说,“现在正值乱世,能不能恢复另说,就算是能恢复,恐怕您这一生是等不到它恢复了。”意思就是恢复礼很花时间,而且从襄公这里来看也不现实,而君王想要快速实现的是霸业,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很受各国的君主尊重却不得重用。
后来自己被堂弟公孙无知给暗杀了,篡位的公孙无知不久又被国人杀死,这也算是“玩火自焚”吧。

齐国一时无主,此时有两个候选人,襄公弟弟公子小白和子纠。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此时身在莒国,他有个师傅叫鲍叔牙。公子纠有两个师傅,一个是召忽,另一个就是管仲,公子纠此时身在鲁国。小白平时跟齐国大夫高傒关系好,所以身在莒国的小白先知道消息,立马动身去齐国继承王位。鲁国也知道了公孙无知被杀的事,然后快马加鞭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同时还让管仲带兵击杀小白。管仲见到小白的车马,瞄准了,一箭射中,只不过射中的是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此时就装死。管仲可能是太开心,也没怎么仔细检查,看到小白倒下就自以为成功了,就快速把这个消息报给鲁。鲁国这下放心了,于是就一路慢慢送公子纠回齐,估计一路游山玩水。但回到齐国却发现,小白不再是公子,人家已经是桓公了。
当然桓公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哥哥的,即使你兵败逃回了鲁国。桓公给鲁国的书信很霸气“子纠是我兄弟,我不忍心诛杀他,请你们鲁国帮帮忙呗!至于他的两个师傅嘛,麻烦您送过来,我们要把他们剁成肉酱。”这个请求你可以不听,关键是还有后面一句“不按我说的办也行,我带兵把鲁国围起来就是了。”鲁国无奈把公子纠杀掉了,召忽自杀了,管仲却请求把我关在囚车里送过去就是了。
作为人臣,你没有自杀殉节就已经不该,你还要送上门去,不知道您怎么想的。加上自己差点把桓公给弄死,桓公一定想杀他,他到齐国不担心被剁吗?
管仲知道了一件事。桓公伐鲁,就是想杀管仲,但是鲍叔牙却跟桓公说了一句话“你如果就想在齐国当个国王呢,我和高傒就够了,如果你想称霸,非得管仲不可。”就是这句话救了管仲,当然,桓公也必须得有霸主的野心才可以。
那么管仲应该投降齐桓公吗?他又该为桓公效力吗?中国历史上每次政变或者朝代更替基本都涉及到这个问题。后来读书人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照汗青,方孝孺不降朱棣,被诛十族,这些都是因为“忠臣不事二主”才名垂青史的。可是我们也知道魏征投靠了李世民终成一代名臣。在这个十字路口,你又如何抉择呢?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都以管子不仁来追问孔子,孔子坚决地回答“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后来又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那么我们就都成为披头散发、衣襟从左边开的蛮夷了,所以管仲这些作为是一种大“仁”,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他。那么九合诸侯之公又是啥呢?
旗帜很重要
管仲改革让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了,这算是有了实力做后盾,但是想要称霸还不是那么简单。称霸的意思是得到诸侯的认可,都认你做带头大哥。这就需要一个旗帜把这些小弟给团结起来,管仲给的旗帜是“尊王攘夷”。“尊王”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跟西周一样,我们把周天子给供起来。虽然他实力不在,但是当旗帜还是好用的。“攘夷”就是把周围的蛮夷给扫除。为啥要扫除蛮夷呢,周王室东迁不就是因为那些西部戎狄的入侵吗?这件事情给中原诸侯的刺激很大。我们都夏、商的后代,称之为华夏,“华”的意思是“光、美好”,意味着文明,而四周的都叫蛮夷,意思是你们还没开化。但这些蛮夷却把威严的周天子给赶走了,我们华夏的面子往哪搁。所以“尊王”就必须得“攘夷”,“攘夷”也必须“尊王”,这样才能把诸侯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共同击退蛮夷。
蛮夷包括四周的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天像一个半球形的锅盖一样盖着方形的大地,大概这就是为啥“天似穹庐”吧。大地周围被海给围着,叫“四海之内”,简称“海内”,大地最中间的位置叫中国,或者中原,四边住着没有开化的野蛮人。他们分别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这个呢其实是中国人一种简单的想法而已,只表面大致方位,其实西部和北部戎、狄都有,夷人和蛮人在东边南边界线也不准确,而且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还有其它很多,先后基本都被楚国给灭了。西部的秦和南部的楚大约都还是少数民族,所以当时西部的秦穆公不与中国盟会,因为中原礼仪之邦没有把它当作诸侯,南方楚自己都说“我蛮夷矣,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就是你们中原那一套跟我没关系,当然这个是楚想称王的一个借口。
旗帜算是有了,接下来就看管仲的了。
树立威信
桓公五年伐鲁,鲁师败绩。鲁国想献邑求和平,桓公同意了,准备会盟。会盟时,鲁国大夫曹沫用匕首劫持了桓公,要桓公还鲁国土地,桓公当时就答应了,曹沫放下匕首,马上向桓公行君臣之礼。这个时候桓公就想反悔并杀了曹沫。管仲劝到这样会“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相比于你此时一时快意而言,实在不划算。桓公听后便把三次鲁国战败的地都还给鲁国,诸侯听说之后,都觉得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慢慢地,齐桓公就召集诸侯会盟,算是霸业的开始。后来他还帮助燕国击退了山戎,让燕国也向周天子进贡。诸侯听了,就更服齐国了。
不战而霸
当然,其它的小蛮夷都还好打,关键是南方兴起的楚也正虎视眈眈。没有摆平楚就无法真正地称霸。桓公三十年的时候便兴师伐楚。楚国可不是好惹的,楚成王也兴师问齐“何故涉吾地?”管仲的回答很搞笑“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夹辅周室”并且“你楚国进贡的茅草很久没进贡了”还有“昭王南征汉水就没有回去”,所以来问问你。召康公的命令都是西周开国时候的事了,好几百年了。楚国没进贡茅草更明显的借口,当时诸侯基本都没进贡,而且楚国进贡也是很早之前的事了,你为何偏要找我楚国的茬。昭王南征汉水没回去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你现在来怪我咯。欲加之罪。
楚国退让了一步“楚国没进贡茅草,这事是有的,这是寡人的罪过,以后一定进贡。昭王南征不回的事嘛,你去问汉水的居民就是了。”
齐国军队就继续往前行进,楚国看你还会来事,就准备了军队抗齐。齐国一想这个楚国不好打,伤敌一千至少也得自损八百,于是退师召陵,越上楚国将军屈完一起阅兵。齐国联军那个阵势很威武,看着这个军队,桓公得意的说“以这个军队大战,没有不胜利的,用这个军队攻城,没有攻不下了的。”
屈完下面的话就很硬气了,“你讲信义才能胜利。如果不这样,楚国以山为城墙,以汉江、长江为护城河,我看你打得进来不。”
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齐国很难把楚国打下来,而且也没必要,我就想称霸而已。楚国也知道阻止不了齐国称霸,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就跟齐国会盟,算是承认你是老大。有了这个基础,成为霸主就缺一个名义了。
葵丘之会
桓公三十五年的时候,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宰孔赏赐给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装饰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车乘,而且特许桓公不要下拜谢恩。这个霸主算是有周天子的官方盖章了。这个时候桓公就有点轻飘飘地了,准备不拜。管仲说不可,桓公才下拜受赐。后来,桓公又多次召集诸侯盟会,并且想要在泰山封禅。封禅可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后来秦始皇也去封禅,算是给自己的皇帝找个合法的来由。管仲又劝他了“没有四方的祥瑞降世,不可封禅”,桓公才停止。
桓公一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算是霸主吧。但是始终也没和楚这个强大的蛮夷正面一战,并且会盟之时,秦、晋两个超级大国并未参加,相比于后来的晋、楚真刀真枪而来的霸主地位,他的霸主还能算是霸主吗?还是时代风云际会的机缘巧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