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
据悉,瑞典人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
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奖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该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被称为时代声音的鲍勃·迪伦保持着沉默。
尽管他在之后的一个星期有两次演唱会,但瑞典学院至今无法确认,他是否会现身颁奖典礼。
这分沉默被喧嚣包围着。有学者质疑奖项的合理性。也有人指出,这位歌手不是第一次拿到文学类奖项,2008年的普利策奖就曾对他垂青——他一向就是一位“一流的词作者,二流的歌手,三流的演员”。
关于“鲍勃·迪伦会拒绝领奖”的猜测也十分热闹。人们长篇大论地分析,究竟如何应对大奖才是一个“真正的反抗歌者”所为。
但是,解读鲍勃·迪伦似乎是徒劳的。数部纪录片、数十本传记和数不清的报道作出了尝试。可就连他本人于2000年出版的自传都充满了隐喻,掩藏在随手编造的人物和并未发生的故事中。
“迪伦那不停变化、反复失踪的人生,那一再的变形,都让你更渴望抓住他,然后把他固定住。”以他为主角的一部纪录片的导演表示,“就在你想要抓住迪伦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不在那儿了。”
成为鲍勃·迪伦之前,齐默曼出生在明尼苏达州杜鲁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那是一座北方煤矿城市,人口不比此后鲍勃·迪伦的一场演唱会观众多。每个人都互相认识。 “我不想过旧的生活。如果有什么是我想要的,那就是我想要理解生活里的事情,然后摆脱他们。”他决定。1973年,《敲响天堂之门》发表。这首歌十分简单,不复鲍勃标志性长达四五节的长篇大论,只是反复吟唱:“敲门、敲门、敲响天堂之门。”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鲍勃·迪伦已经75岁。在一次演唱中,他的声音太过微弱,被觉得“太不迪伦”。最终,一位后辈模仿了“鲍勃·迪伦”的声音,示意他跟唱。“是这个感觉么?”老头子试探着问。
他仍有恐惧。“镜子已经翻转,而我可以从中看到未来——一个演员正在垃圾桶里摸索着,就在往昔辉煌的剧院之外”。
这个老人从未停止歌唱。2015年,新专辑发布。在这张专辑里,他懒洋洋地叙述着“幸运的老太阳成日无事”也嘲笑着“为什么要我改变”。 鲍勃·迪伦仍在不断上路,巡演,采风。旅途对他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是“唯一一个”让他“能成为自己所想的人的地方”。
在一次旅途中,他和伙伴们来到了《在路上》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的家乡小城。这个“垮掉一代”的代表曾不顾一切攀上火车,逃离这个地方。如今,在他的墓前,两人高声喊着:
“致大地,致天空,致时代,致杰克,致音乐,致虫蚁,致骨头,致旅行,致美国。”
(文/孙铭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