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正念百天打卡#4
练习内容:正念面对情绪
时长:20分钟
结果评估:暂时还没有找到正念内观的感觉。知道自己处在情绪中,和处理处在情绪中的自己,还是两回事。
总体评估: 5分
感受与好处:
1. 前几天的正念都是跟吃饭有关,好像正念内观就是观察吃?其实不是这样。以吃饭作为内观的初始练习,一是因为吃饭是每天一定会做的事情,也就是保证自己一定有机会练习,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二是吃饭本身是件快乐的事情。这样练习起来就不会觉得单调难以坚持。三是自己确实也有因为焦虑,压力大的时候,或者看书的时候,容易忘记自己吃了多少东西,很容易过量。而且这本书也是从对食物的正念练习开始的。比较容易上手。
2. 不仅是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比较观察的时候,体会更多,尤其是放低自己,看到别人做的好的地方。用心听别人的反馈,用心听别人讲自己的感受。
最大体会的关键词:用心。
容易走神和难以自律,仿佛是一件事的两面。越是喜欢同时做好几件事,多线程的人,越容易分心,越难坚持做一件事。最大的表现尤其就是在那些需要消耗巨大心神的事情上:认真阅读一本书,有思考结构条理的写作,背诵。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上学背课文,有些日子一下子就背熟,有些时候怎么也记不住?我分析原因就是心里有私心杂念的时候记不住,也就是一心多用的时候。忘了哪本书里讲,越是总忍不住想看手机,看邮件,刷屏的人,越难长期专心在一件事上,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习惯,越难进入心流状态。
正念的练习就是让我们重新开始专注,屏蔽掉那些干扰:同事们的讲话声,播放的音乐,装修或者基建的敲打、钻凿等等。
尤其是在阅读生词多,有难度,需要理解+记忆+思考得出自己洞见的书籍时,同事们的谈话声显得尤其会让人心烦意乱。这时就变成“多效练习”:
第一层是要让自己尽快进入读书专注的状态,忘记“自己正在读书”这件事,也就是《无为》那本书里提到的真正的不刻意的无为。如果越是自己在强调“正在看书”、“我要好好用心专注看书”,越无法进入真正的读书状态。越是这样刻意,越变成了“表现型”人格,好像在读给别人看一样。
第二层是进入读书状态以后的坚持,不分心。即使有突发事件的干扰,也能很快恢复原状。真正的效率不是在多任务间快速的来回切换,而是极短暂的“心理滞留期”。就是不会长时间总是在回味之前已经结束的事情,于是导致自己很难快速进入一个新的任务。这里有个误区是:来回多频率的切换并不能锻炼和提升效率,反而是在耗费自己宝贵的心智。还容易养成大脑“喜新厌旧”的坏习惯。
最常见的就是:刚要开始写一份重要文档,或者想安心看书,就会忽然想起这样那样的事情还没有做,然后就被打断去做其他事情。这是最容易“反助推我们分心的误区。一旦想起,就先记下,不要分心,而是积攒之后,并且是把目前手头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处理。
第三层是,如果实在被打断,实在无法进入心流的“安神”状态,会怎么样?以前肯定是会非常焦虑,沮丧,再然后很可能就是放弃。但现在可以通过旁观的方法来观察此刻的自己。不仅是不做评判,不去给自己下定义。并且也不给自己下命令要如何修正。只是观察,看自己的情绪走向,看自己的心思意念,看自己的上下波动。要看起伏的整个过程,包括之后重新平静下来,重新获得信心。自己是如何恢复的。
在这几层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专注,认真。用自己的真心来对待自己,诚实的观察自己的心。
一个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人,就是所谓“装睡而叫不醒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