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昨天上午的意见征集是刀山论剑,下午这批居民就亲和许多,诉求都差不多,但表达的方式萎缩很多。正在走现场的时候,高中的老王行长同学来电话,说今天中午一起烧烤,“我的天,他们还在度假模式”,一看距离还算近,“好吧,只要有饭吃,我得过来”。过了会儿跑友洪又来电话,说Z出院了,是不是该去慰问一下,“可以啊,今天、明天时间你定”,结果是定在了今天晚上。如此,一天的行程已满当。
扯开话题了。一天时间走了两个苑,除了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我发现还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居民对组团绿化和公园的需求,并不多,甚至有些厌恶。确实如此,每个组团内的绿化满满当当,是名副其实的“花园”,但一旦没车停,停到了绿化上,就会有人来管,有的还要背负内心的折磨,毕竟“花不能踩”。这种“与民争停”的心结,一天就罢了,久而久之,十来年下来,居民早已对绿化心声报怨。说到底:还是个停车问题。
还有一个现象是每个组团内都有个集中的小公园,当我们提出要保留小公园,并进行修整时,居民是一万个不愿意。说有大公园了, 为什么要有小公园。说住在这里这么多年,从来没看见过有人在这个小公园玩耍。说这些设施都破破烂烂的,再修也是没有意思。各种说法,都有道理。看见这破烂不堪的亭台,确实为居民难过,也为这些“亭台”难过,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没有人气”,为什么会“没有人气”?有可能是居民不会享受生活,也有可能两幢楼间的小公园私密性太差,更大可能是没有赋予这些“亭台”或小公园“生命”,所谓的“生命”,无非就是能让人产生共鸣,有兴趣逗留的内容。我们是否可以在小公园里突出一个主题,类似“植物观赏区”,如老年人的兰花展,少年儿童的小型植物园。把这些内容放进去,应该就会有人会去了,融生活与教育,融生活与交往,本身就是公园应有的内容。我得把这件事,好好和同事交流交流。
边走边思考,头脑都是风暴,也许这是我这个小白的作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