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刚学就是好奇心。
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很快学会了很多东西。
只不过在后来的系统教育的压迫下,我们渐渐的没有了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自己好奇的东西。
毕竟面对考试的指挥棒,几乎无人能够幸免,那点好奇心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每天要面对的各种学业压力。
这个时候我们理解的学习就是上学,就是考试成绩和考上的学校。
当然这中间也有极少数的人保持住了好奇心,他们甚至用来主动探索和分析,什么学习方式方法更加适合自己,更容易让自己拿到更好的分数。
这种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快进行了对比和主动分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有目的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不耽误自己的研究分析和探索之路。
其实认真看一下,自己的身边总是有那种好奇心超强,愿意探索一些别人觉得跟工作无关的东西。
比如,同样是工作,他就是要找一下中间的规律,想一想如何能够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的概率。
同样是写材料,他就是要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尽量的体现上级的要求,同时高效的完成交付。
他们就是那种习惯优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到别人都觉得可以之后的更高一点的标准。
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一探究竟,要分析出底层逻辑,找寻除基本规律。
什么事情到了他手里,你很快就会发现他成了行家里手,成了业务明白人。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就要认真的跟他交往,努力的搞清楚是什么东西在驱动他对任何事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一直没有搞明白,就去请教他,他一定会帮你理清楚前因后果,并给你制定出合适你的策略。
他们善于帮你找到正确的刚需,和合适的方法。
最近在读几本书,一本名字叫做《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另一本是《早期的奇迹》。
两本书都强调要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最好也清楚地记述一下自己确定目标的原因和实现目标的方法。
结合起来一起考虑的话,这就是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刚需,并确定落实刚需的方法。
试想一下,你每天都把自己的目标策略和方法大声的朗读出来,等于是用自己的文字和声音塑造了一遍自己的大脑,持续下来就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和思路,可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刚需么?
这样看来,博多舍费尔提出来的成功日记、梦想相册之类的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刚需,近而是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目标实现的过程。
可见,即便是正确的刚需,也需要我们有良好的方法和策略来不断地维护和强化。
你当下有什么正确的刚需?你有采取了什么方法来认真的维护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