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哲思
每周书评:《到灯塔去》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每周书评:《到灯塔去》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作者: 锈住的脑壳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23:48 被阅读0次

“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和潮流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01

流动的精神性

“意识流”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种思想被借用、借鉴,进入到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激发了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无规可循,无矩可蹈并不意味着随意发挥,侃侃而谈。这种独特的风格不是空洞的、机械的、毫无生气的形式,不是枯燥的、空泛的絮絮叨叨。相反,“流动”的文字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是具有丰富内容、丰富情感、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

与传统小说比起来,它更大的难度还在于其纯精神性。伍尔夫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我觉得,这种精神上的杂糅离不开心的陶冶、休养和锻炼,离不开生活上的丰富积累和超乎常人的观察力。

一朵微小的花对于作者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种深的思想。“墙上的斑点”在作者眼里不单是客观世界的物体,也不再是单独的存在。那块斑点是一枚钉子也好、是一片花瓣也好、是一只蜗牛也罢,那块斑点是什么,显然作者并不在乎。

阅读此类作品如同和一位老友漫无目的地谈天,文字也同样带给我们惬意、慵散的体验,“絮絮叨叨”与午后的慵懒似乎更协调。我们也可以相对而坐对一块斑点指指点点,总之,这样的交谈使我们愉快,不必去追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

意识的不间断性不可避免弱化了作品的故事性,情节和人物模糊化使得作品不是那么易读,这也造成了作品的褒贬不一。但如果相比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又显得亲切许多。如果能忍受住“絮絮叨叨”,想来你也会喜欢上那块斑点。

02

今已亭亭如盖矣

那么伍尔夫在这么一本不薄不厚的书上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翻来覆去试图在平凡的琐事中寻觅出非同寻常的神迹来,遗憾的是并不能。这实在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以至于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不能想到读过些什么。

“好,要是明天儿晴,准让你去。”

对孩子们来讲,到灯塔去无疑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喜讯。有人说灯塔象征着自由、宽和,我不能置一词。因为我实在看不出,灯塔和那块斑点有什么不同。我更想同拉姆齐先生一样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置一词。

“我写《到灯塔去》并无特别意义,一本小说非得要有一条线贯穿全书,才能使其构成一个主题。”

在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夹叙夹议,或者是离开故事的单独抒情。故事无关紧要,相反,“精神上的流动”更精彩。我想,这本书的魅力又在哪里呢?小说的本质不是故事。单纯一个故事显然不是满足幻想的唯一东西,去看一本小说的简介并不能使我们快活起来。

作品是有好坏之分的,大多情况下,不至于是客观上的好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好坏往往只是主观上的好恶,即便是主观上的“恶”,我们仍能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到灯塔去》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时间在伍尔夫这是不成比例的,篇幅的长短不能代表时间的跨度。过半的文字都在描写一个下午,一段又一段的心理描写让我喘不过气。众人不断变化、起伏的心理活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对每个人来说,总是存在着这种无限丰富的内心感觉,人人都是如此。”

“如果每个人都是如此密不透风,你怎么会对别人有所了解呢?”

在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中,伍尔夫从观察者的角度精准地把握住理性与感性的对立。拉姆齐先生和夫人在性格上都是不完整的,二人站在了感性与理性的两个极端。而人物性格上的变化是我在作品中所能看到的最突出的地方。

随着时间流逝,极端的对立完成了整合,拉姆齐先生人格上的理性吸纳了拉姆齐夫人女性的一面。同样的“融合”在莉丽、詹姆斯身上也可以看到。所以,当十年之后,再看到他们时仿若焕然一新,热情竟也展现在拉姆齐先生身上。

然而,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和视角的转换是要比故事本身更值得我们注意的。伍尔夫着力描绘人物变化多端的心理活动,不妨说,所有的描绘也正是作者心底不可名状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又是作者铭刻在脑海的印象。

藉心理刻画推动情节,那么作者的印象又是来自哪里呢?倘若我们去了解的作者的生平,不难发现作品中的描绘与生活中的印象有很大的重叠。《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可以说,伍尔夫的生活经历是相当不幸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李煜词有这么一段,“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是为不幸之中亦有幸)伍尔夫在作品中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来自于生活中女性经验,但我不能认为这种刻画代表着女权主义。伍尔夫不是要打破与男性的联系,相反,如作品中一样,伍尔夫呈现出开放的理性态度。

这种开放展现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男性与女性之间个性的融合。伍尔夫游走在精神的边缘,“神经质”般的解析力所记录下的却是理性的。生命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时间,十年之后,众人再回到那栋别墅,给我的感觉是这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03

主义只是工具

纳博科夫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不应按照机械的原则硬将作家套进某某主义的模子:他也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模式,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的俘虏。他说,“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

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和潮流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主义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但它只是帮助理解作品的工具,画地为牢只会本末倒置。

风格和结构的革新成就了艺术上的无限可能。纳博科夫说,“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这样的观点于我并不太能认同,但却代表了一定的取舍。

对于我们读者,即便不能从故事中汲取到什么伟大的思想,那么在风格、结构、语言上,仍能学到许多。

相关文章

  • 每周书评:《到灯塔去》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和潮流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0...

  • 《到灯塔去》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20] 。。ISBN:9787532788637 。。内容简介。。 《到灯塔去...

  • 【东写西读】你记忆中到那座灯塔——吴尔夫《到灯塔去》

    今天阅读的是吴尔夫的《到灯塔去》。 吴尔夫,好像更多翻译成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掌舵手之一。 这本《到灯...

  • 《到灯塔去》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与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的意识流作家,《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完美的一部作品,也是意识流小...

  • 5月23日

    在家里翻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书籍《到灯塔去》,细细阅读其中的文字,觉得作家的伟大,对主观感受的描写,真切又具体,在她...

  • NO.40《到灯塔去》【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前言:前段时间在淘书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到灯塔去》这本小说。被封面的介绍吸引了:“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度的,但只要...

  • 《到灯塔去》书评

    整本书是讲拉姆齐夫人,活泼,热烈,待人友好,彩云易散琉璃脆,拉姆齐夫人也在意外中去世。 整本书其实讲的是接纳的故事...

  • 博尔赫斯的月亮

    把手边一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又随便翻了几篇,想想这书还是两年前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 幽灵出没的房子

    幽灵出没的房子 (A Haunted House) 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译...

  • 《海浪》:被看透的人生啊

    真想以意识流的方式随意地写这本意识流小说的书评啊,可惜功力不够。读《海浪》时,才想起看过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还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书评:《到灯塔去》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ng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