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更新“错过”的认知盲区

作者: 采薇1 | 来源:发表于2017-03-13 00:16 被阅读37次

读了李笑来的《我们重新认识了“错过”》,想起自己曾经错过的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写作和英语了。

先说说文章都说了什么?

一、为什么会错过

错过有六个层次:

  • 没听懂,没有听明白
  • 听懂了,感觉没有什么道理,不相信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为了逃避困难,而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认为和自己有关系,觉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认为和自己有关系,觉得自己可以去尝试一下,浅尝辄止了一下发现作用不大,遂放弃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认为和自己有关系,觉得自己要努力践行和尝试,于是就非常用心的去尝试,发生效用

经过整理,笑来对错过的含义阐述是层层递进深入的,最幸运的是最后一种:听懂了,听进去了,认真践行了,改变了自己的世界,因为坚持到最后,一念一世界,最后我们多了一个维度,看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景象,又多活了一遍。

最可怕是倒数第二种:听懂了,听进去了,不认真践行,最终导致永远错过。不认真践行的人,是看不到改变后的自己,因此永远也不知道坚持到底的复利效果。

二、错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等时过境迁,我们才发现错过的究竟是什么,往往会说一句:“当初要是早一点做准备就好了。”

世界在变化,舒适区也在变化,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就只能被动去适应。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被迫转行,去学一个跟本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

我有个同学中文系毕业后去做了互联网运营,看似专业不对口,其实早在大学期间放暑假的时候,去尝试到企业做实习,慢慢摸索出运营的职业方向。实习期间看了不少产品运营方面的书,这就是跳出了舒适区,主动学习一个新兴事物的最好例子。

跳出了舒适区,改变自己去主动适应着瞬息变化的社会,是最好的价值积累。

那什么是错过呢?根据笑来这篇文章来看,我的理解是:错过就是过去的某一刻我们应该去做另外一件可能价值更高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重视或者坚持做那件事。

由此引申一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你做了某项选择,而所失去的其他选择可能的收益。

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总薪酬是7000多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超3亿元人民币,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其实学习也是有机会成本,能够通过学习这项技能或知识所得到的收益,和学习那项技能或知识所获得的收益,也要有个比较,这样才能判断到底要学习什么。

如果按照机会成本的经济学概念分析我们每个选择,我们会更好的利用收益最大化,来防止“错过”的坑。

三、如何不错过?

1、换个角度思考

因为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而从来没有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你也许并不需要当老师,但是当你能够站在这个视角去考虑问题时,你会学的更好。

创业者不要觉得自己只是创业者,而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李笑来

如果按照笑来的思路来讲,可以联系到上周的《我们重新认识了多维竞争》一文,加深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如果错过了某些事情,是因为没有用多维度角度去看这件事。如果身份是学生,除了学生角度外,可不可以从老师,家长,校长角度去思考呢?

采铜的《精进》一书中,就解码的规律一节中说到,因各人视角不同,我们对待事物的解读结果也不同。比如书中提到的会讲故事的小黄鸭玩具,小孩眼中看到的是“小黄鸭讲了什么”,家长会看到小黄鸭是一种玩具,它的教育效果,性价比等角度来看待,而在玩具工程师眼中,他会看到小黄鸭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收到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我们作出更准确的决策。

2、迈出第一步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喜欢犯一些过度预期的毛病,定的目标太高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障碍,可能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李笑来

有时候我们定目标的时候,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也就是说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人类不能长时间地忍受这种不协调,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感。

我们常常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没能赶上自己认知,出现了知行不合一的状态。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放弃了行动,也就是半途而废。

这时候,我们应该降低对这件事的期待,先走小步,也就是首胜状态,走出第一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慢慢小步快跑。就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比如三年后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写手。那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走出第一步,把肚子里的想法写成文章,让头脑中的想法落实到文字上来。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利用了写作这一输出手段来验证自己知识是否掌握到位。

3、听话照做

记得笑来有一篇文章说到自己的教学经历,初中生和大人学习英语,发现初中生的托福成绩明显高于成人考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因为初中生没有太多个人观念,而大人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授课内容。

去掉怀疑,把精力花在行动上。把专家提出的建议反复琢磨,持续行动积累价值,因为行动才能改变命运。

回想起以前曾经暗暗发誓要把写作和英语学好,增长专业技能,可是屡次掉入了“错过”的坑。

为了防止再次掉坑,这次我结合笑来的文章,进行认知系统的升级:

  • 这两件事跟我有关系,要用心的去学习,在自己身上发生效用
  • 停止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每周1500字以上,把这些文字集结成一本电子书。
  • 预防陷入认知失调,对难度较大的写作和英语,一开始的目标不要过高。
  • 每天抽出时间反思,当天有没有错过某些事,和将来要错过的事情,根据机会成本,作出最优决策。

End.

相关文章

  • 3分钟更新“错过”的认知盲区

    读了李笑来的《我们重新认识了“错过”》,想起自己曾经错过的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写作和英语了。 先说说文...

  • 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蜕变营第十三届作业打卡第1天

    1.打破认知盲区 什么是认知盲区?认知盲区就是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来源于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 每个人都有认知的盲区。...

  • 认知盲区

    “盲点”来自于各自不同的三观和许多“默认如此”的自我设定

  • 认知盲区

    我们所以为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认知的问题。所谓想不通,是认知上有死角,看不见那一个角度。而想得通,并且常常都想得...

  • 认知盲区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昨天,一位认识不久的辉友在微信上和我讨论起这篇文章。这位辉友和我聊...

  • 认知盲区

    今天看到刘润老师在讲“认知盲区”,也想说两句。 认知盲区并不是新概念,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我...

  • 认知盲区

    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小自恋,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内心嫌弃别人,甚至试图改变观点和我们不一致的人? 其实,了解过心...

  • 格局与交易(8)

    认知是基础 当你有认知盲区的时候,你在交易里注定会是痛苦的,盲区越多,痛苦也就越大。这些盲区是你所不了解的,而风险...

  • 情感认知盲区

    这是未末与你分享的第11篇碎碎念 你现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其实并不是真的难以解决。因为你曾遇到的这些问题,大多数...

  • 打破认知盲区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的南方女孩将“鞋子”说成“Haizi(孩子)”,我当时觉得新奇又有趣。再后来发现南方同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分钟更新“错过”的认知盲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r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