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王须先成圣,内圣外方为王——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涵义

成王须先成圣,内圣外方为王——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涵义

作者: 古得曼_63b6 | 来源:发表于2025-01-08 13:26 被阅读0次

成王须先成圣,内圣外方为王

——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涵义

称“王”或许会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在当今谁又不想以自我为中心,能够说了算呢?然而不知成“圣”你有没有追寻过?咱们中国可有句老话叫“内圣外王”,这是为什么?

先来看汉代刘向在《说苑‧君道》中记载的这样一件奇事:“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后人用“下车泣罪”这一则成语将其传承下来,难道其中有什么深意吗?位居至尊,统领众生的“王”,见到罪犯,为什么会哭泣呢?

一次,大禹出巡,刚巧有一个罪犯被押着从他的车前经过,大禹下车问明原由却流下泪来,身旁人不解的问“这人偷别人的东西,就应该送去受罚,大王为什么要痛哭流涕呢?”

禹擦了擦眼泪,说:“我不是为这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尧和舜做王时,以德化人,百姓与他们同心同德,从没有人作奸犯科。如今,我做了王,百姓却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因此,犯罪的人虽是百姓,实为我之不德所致。而我深感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是我的德行不如尧舜啊!”

看来大禹不是因为被情感带动,同情罪犯将要受到的惩罚,而是感慨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足以善化百姓体现圣者王道在悲痛。

说到此,想必令秉持现代实物主义观念的人有些难以理解呢!

其实,当人被情感带动时,看到的、感受到的,永远是别人与外界,深陷其中就会生出更多更复杂的观念和情感。古圣先贤不被情感带着跑,可在局外看清楚自己与大道规律的差距,在理性上升华自心,在提升自身内在的同时,自然会引导外界的人事物朝好的、正向的规律发展与变化。或许这正是先圣王者必备的“同心同德”之巨大感召力吧,也就是说,这不像我们以现代观念来理解的,运用刑罚和军队或是权力和物质财富能比得了的。

可见,真正的王者,是能够认识和把握天、地、人,也就是宇宙、地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是顺乎天、地、人发展之道的“圣者”。换言之,不学大道规律成为圣贤,是无法成为苍生心中真正的“王”的!

相关文章

  • 成圣之路(1022)《五百年来王阳明》(第1集-第9集)郦波

    1.成圣之路,必内圣外王。 内圣而外王,只有先内圣才能外王。 2.如何内圣?内圣之法(方法论):格物致知。 3.不...

  • 天道不可空谈2018-08-12

    天道不可空谈 内圣外王,两学各有侧重,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不通内圣学,必不明外王;不通外王学,必不明内圣。换一种...

  • 颂江陵(张居正)

    内圣外王和外王内圣是儒家提高自己的两条路径,张江陵显然走的是外王内圣的路,明知前方荆棘遍道毅然决然而往,在事业时艰...

  • 读曾国藩《挺经》01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指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外王,先得从内圣做起。 卷一 内圣 细思古人工夫,其...

  • 《中国哲学简史》| 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哲学的精神或者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针对内心修养的成就;“外王”,针对外在社会公用,...

  • 外王内圣

    外王内圣,指内具有圣人的高尚品德,对外施行王道。“外王内圣”一词最早出自《 庄子·天下篇》,但以后却为儒家的主要思...

  • 曾国藩:不尚机权  惟务质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强调的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在中国人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重资...

  • 2019-02-25

    厚德才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

  •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2021年6月17日)

    第八章理学家与政治取向 一、“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紧张 二、从“内圣”转出“外王” 三、““得君行道””——朱熹...

  •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2021年6月15日)

    第八章理学家与政治取向 一、“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紧张 二、从“内圣”转出“外王” 三、“得君行道” ——朱熹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王须先成圣,内圣外方为王——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涵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us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