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江苏宜兴,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团子。记得总是等着自己家或者别人家先杀猪,准备好肉,然后去地里采很多的青菜、萝卜。青菜萝卜洗净,猪肉一部分剁馅,剔一部分肥肉熬成油渣用来做馅。
家乡的团子
小时候家前屋后会种苎麻,一般我们会在苎麻叶子青的时候把它采下来放在石灰缸里腌制,留着做青团用。
家乡的团子
青团的馅大都是甜的,以豆沙和花生为主。也有咸的,如菜猪油。我一向都喜欢青团,尤其偏爱甜甜的豆沙馅和香香的花生馅。
做团子工序虽不繁琐,但是一个两个人是没法完成的。洗菜、剁馅、揉青汁、揉粉、包、蒸、烧火、扇风、点洋红、摆匾、翻身,所以需要分工负责、团结协作。
那是过年前最开心的时候啦,昨天大姆妈家、今天二姆妈家、明天轮到我家,后天三姆妈家……男人们劈柴揉粉蒸团子,女人们洗菜剁馅包团子,小孩子们烧火扇扇子、点洋红。
家乡的团子
团子包好,放进蒸笼了里,在烧开水的大铁锅上蒸十分钟左右就可以端出来了。大人一边喊着“让开让开,扇子准备”,一边端着热气腾腾的蒸笼一路小跑。
家乡的团子
在屋前屋后乱跑的孩子们这时候立马就聚拢过来,有人抢着抓起扇子,等大人掀开蒸笼盖子时一阵猛扇,但往往扇几下就慢下来了。这时候大人就会抢过扇子,边笑骂孩子力气小没用场边继续快速扇。更多的孩子是直接伸手捏起冒着热气的团子往嘴里塞,哪管它烫得直跳脚。手背上当然免不了是要被大人拍一两下的,嘻嘻(˙︶˙)
家乡的团子
扇到团子发亮就该点洋红了,这是我最喜欢干的。拿只竹筷,在调好的洋红碗里蘸蘸,在每只团子上点一下。点完后看过去一片红点,特开心,当然最开心的是边点边塞一只团子进嘴里。
家乡的团子
那时候没有冰箱,团子从年前吃到年后,甚至发霉了也舍不得扔掉,用热水洗洗涮涮,上锅蒸一下继续吃,谓之“回笼”。
家乡的团子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外地上大学,弟弟妹妹还小,父亲也不会干这些,所以我们家有好多年没有包过团子。每到过年的时候,阿姨们伯母们总会包好送来给我们。
再后来,阿姨伯母们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力气大不如从前,干体力活也少了,团子又不易消化,加上菜场一年四季都有卖的,所以过年前包团子的家庭越来越少了,我们也早已不再象小时候那么期待过年包团子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父母在,家还是家。父母不在,人生已无归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