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住行绝非易事。每年夏天带娃出游,从做攻略规划线路,预定机票、酒店到实地出行,前前后后耗费精力甚多,这还是在仰仗着一批APP攻略指导下完成的结果。
娃小的时候出门,别的不说,光奶瓶奶粉围嘴尿不湿湿巾纸就已是鼓鼓囊囊塞的满满一大包。走在路上,娃趴拉在你脖颈上,显示着对你的亲昵,换个人抱那是绝对不行的,老公则像是个抗行李、占座的小哥,倒也角色分明。旅途中最重要的事不过是忙着娃渴了、饿了、拉了、尿了,中间偶尔闪过几眼风景,到点占个机位,照片随便一张,管他头发是否疯乱,仪态是否美好,表示曾到此一游就行了。
这样的旅游好几年,几度累的不想再出行,但每次又是收不住一颗想要出去浪的心,一家人总是这样走在痛并快乐的旅途上。所以当看到作者的游记,其出行之难,住宿之狼狈,时世之艰,在一本游记里猝不及防的遇到,特别令我震撼。今天就讲讲《西北的剖面》之:行路难。
作者出行的1929-1931年,于1928年的东北易帜后,虽然国民政府基本从形式上形成了统一,军阀割据混战基本消失,但出行之难依旧不可言说。
难处之一:问路难
中国的大西北,地理荒漠 ,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且我们国家语系繁杂,彼时普通话尚未推广,问路之难,难就难在要么语言不通,你问的清楚,对方答不明白:要么问了,对方听不懂,听懂了指路又指不对,又或者连问两个人同一个路径,对方指路干脆南辕北辙;更或者干脆遇不到人问。
难处之二:世道艰险,匪患横行
出外住店,被不良商家敲点竹杠已不算难事。更难的在于战乱久,民生凋敝,作者科学考察之路行径路线已出关外,匪患横行,常常要忧心生命财产是否安全。另外地方官署和土豪乡绅也不是好对付的,人事之疲累常一言难尽。
难处之三:国家不振,外敌入侵
行至东三省,彼时尚未经过九一八事变,但日本人在东三省的势力已可见一般,作者说在昌图车站,市面一多半是日本人的,作者到附近查看地质,有几个日本人竟向他们盘查,为什么在此逗留,外敌反客为主欺人,其痛比之内部匪患更甚。
难处之四:行路难,危机四伏
作者地质科考之地交通多不便,在陕北地区行走时,如果逢到大雨,道路冲毁很多,夏季山谷中行走,还易遇到山洪;大河和湖旁则更为危险,表面看上去很干的地方,但其实下面全是像沼泽般的软的稀泥沙,足以将人陷入其中;同时作者坐的骡子,由于蹄子细小,很容易卡在黄土道的浮皮里,一不小心蹄子就深陷其中,有时整个骡子都会陷下去或倾倒下去,直接带来性命之忧。
百年之前国家风雨飘摇,作者作为留德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为振兴国家进行地质科考,其旅途之艰辛,实非当今我们这样的小民百姓可以体悟。
借用最近因新冠疫情而流行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国难之时的百姓,要面对的尘灰何其多,纵使困难重重,座座大山都能翻越,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是何其幸运,铁定倍加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