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常常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们其实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快速成长,如何做呢——反思。
学习的本质——不断修正假设的过程。我们所有的观点、决策都是基于自己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我们的“假设”越合理,我们的行为、决策越有效果。
肤浅思考的积累≠深度思考
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人,但结果差强人意可能就不觉间走进了积累肤浅知识、停留于肤浅思考的境地之中而不自知。他们总是坚持用同样一种“错误假设”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不甚理想的结果。
1.反思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订阅各种10W+的公众号、看各种牛人的技巧文章、参加各种文化沙龙,渴望得到“一击制胜”的爆款文章的秘诀,可到了自己生活如旧、文笔如旧,就如韩寒说的一样“听过太多的道理,却仍就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对“反思”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干脆认为反思没有作用,因为每一天的生活已经让自己疲于应对,没有精力再来一次“自我审判”。
但越是如今生活过的艰难,那必定是我们之前对生活、工作的种种“假设”出现了问题,急需修正,如果仍有“错误假设”指导现在的生活、乃至将来的生活,那么很有可能我们真的就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写满自我弱点、优势的文章,只需要仔细加工就能成为指导生活的宝典。
(1)反思帮助我们发现误区——跳跃性假设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自知的“跳跃性假设”——不经过理性思考直接指导行为的“假设”。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在老师邀请他上台分享自己的时候,他会不假思索的拒绝“我没有准备好”“那么多前辈老师在场我就不献丑了”等等。这一决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答案么,往往不是,而是多年害羞习惯带来的本能反应。大家都知道只有深层次参与学习互动才更有助理解消化知识,也能够因此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减少、放弃直觉性思考“跳跃性假设”,“发现错误矫正行为”是我们反思带来的第一个作用。
(2)反思帮助我们产生新知——合理性假设
今天我掉了100元钱,心里十分不痛快,我又捡到了100元,(不考虑道德因素)从资金总量上虽然没有变化,但内心中始终想着如果我先前没有掉100元,那么我手里就会拥有200元了。如果不反思,我们心里只会是“淡淡的忧伤”,而不知道这里其实是心理学的“损失规避效应”——人们面对损失的痛苦往往大于获得时的快感。
通过反思,我们更可以将这种心理学效应运用到我们的营销中来,比如“商品原价是40元,那么我们提升价格为45元,如果自提则优惠5元”,与“商品40元,包邮则45元”这两种方案相比显然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
(3)反思督促我们运用新知——自我监督
富兰克林在《美国之梦:法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描述了他如何对标自己提出的十三种德行并逐步改进的过程,而我们是否可以参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呢?答案是肯定的。
2.反思的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比如从检查对他人的承诺是否完成,也是件不错的开始。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教育的根本是改变自己,癌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将生活的故事抽象成案例然后找到背后的规律,与“拆书”一样,这是一种“拆生活”的处理方式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把客观事实、自己情绪化的原因、事件获得的启示一一记录,哪怕每天反思一个小小的问题,一年365天反思自己365个小毛病,在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不一样。
坚持反思会带来隐形竞争力。反思带来的改变,当我们做某一件事未成功的时候,我们直觉性思维——这件事不对,但经过反思训练后,我们会思考“也许这件事是对的,但我们做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思维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