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般的扶贫工作督办随着国家年终考评具体贫困村的明确,相信大多数贫困村都消停了。乡里、县里甚至市里领导的身影不会再那么频繁出现在村里,微信工作群里各种信息通报、表格填写、领导指示也暂时静默了下来。所有参与者仿佛身心一下子得到解脱,岁月静好无比。
精准扶贫攻坚作为一项大的国家战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其工作重心,服务对象当是最基层的农民;其主要工作内容肯定是逐步建设完善广大农村的路、水、电、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搭建好农民勤劳致富平台,引导农民发展多种产业,完善民生基本保障,公正公平救助因病、因灾、因学而致贫的农户。总之一句话:名级官员只有秉持一心唯下、唯下、唯下的服务理念才可能扶真贫、真扶贫!
不知从何时开始,扶贫工作“工作留痕”被各层级领导大力宣讲、推行。"工作留痕"几乎被作为一种标准的扶贫工作模式固定下来了。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各个部门的核查、各个层级领导的考察调研,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堆文件袋。考评验收的时候谁能搬出的红头文件多,资料档案多,文件盒子多,看上去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组织安排,有文件部署,有“实际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就会得领导的肯定、得到考评高分。
于是,自然就有了结对帮扶责任人入户走访扶贫的卫星定位上传,有了指导农民种包谷土豆、有了要求农户喂养几头猪散养几只鸡的具体帮扶措施及各式各样的照片记录,有了各种屋场会院子会政策宣讲会等等农民参会的签到记录……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枝术真是极大的方便了人类!
其实,稍稍有一点工作常识的人都清楚,太过强调的工作留痕已经偏离事物的本质,形成了事实上的务虚,看上去细致如微,实际上是一种脱离了事物本源的效率空转。
相信,所有参与扶贫工作的人或多或少均有这种似有非有的感觉。
所以,才有了为迎接每高一个层级官员的扶贫工作调研,每高一个层级政府的扶贫工作考评,最基层的乡村两级都会一阵的忙碌。忙着收集整理资料、汇总数据、明确迎检农户,以确保不出纰漏,给团队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忙碌起码是一态度!
谁也没有静下心来想想: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初衷肯定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面向广大的农村农户开展工作,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真正的为农民办实事。基层农民满意了你的工作,一个层级一个层级的上层领导会不满意?为你请功都来不及咧!
为了迎接政府各层级的考评与验收,暴风骤雨般的扶贫工作督办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
首先,暴风骤雨般的工作督办,怎么理解其行为本身都有临时抱佛脚的意味。平时扶贫工作开展扎实,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办实事了,面对上级领导的工作检查、考评,理应有充分的自信!犯得着惶惶然、急匆匆准备这,准备那吗?
再者,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岂是临时抱佛脚的迎检准备好了,就真实反映出了扶贫工作的成效?从这个角度出发,认定其弄虚做假,忽悠上级考评一点也不为过!
问题是,每一个上层领导似乎从来也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看问题。也难怪,他们本身就是这一事件或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悖论。顶层精准扶贫制度设计,是希望要求各级政府沉下心来,真真切切地搞好扶贫工作,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精准"要求。可是,负责扶贫工作具体实施的各级官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避免、自然而然地需要揣度上意,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得到上司的认同与肯定。上级领导的好恶评价对下级官员来说,更具含金量!如此,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种"精准"扶贫的服务工作大打折扣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该是唯下服务的行为演变成了首先唯上、唯更大的权力服务,有其内在逻辑性。是现在各种社会运行机制的自然选择,亦是人性的必然选择。权力拥有资源,更大的权力拥有更多的资源,亲近权利、讨好权力才能拥有权力,才能拥有更多可供分配的资源——才能更好的搞好扶贫工作。
设想一下,如果所有扶贫干部把工作痕迹留在公路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监督上;把工作痕迹留在所有农民基本民生保障和因病、因学、因灾救助的公平公正行为上、把万分实诚的点滴实际扶贫行为痕迹自然留在农民的心头。与现实相比,当下的扶贫工作成效该是种什么样的景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