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作还是有点闲,每天五点半下班,于是就拖拉半个多小时,在公司看小说,到了六点多再回家
公司里面,稀稀拉拉的躺着很多书,有什么大数据时代,google生存之道,团队管理之类的这些比较抽象的书,我不大喜欢。
有本《肖申克的救赎》,躺在一个离职的同事办公桌上,想必大部分都看过这个电影,至少也挺别人说起过。
我也是断断续续的看过电影,但是没有完整的看过,印象里,只有黑人大叔两三次描述自己的忏悔,安迪如何刺杀出轨的太太,安迪逃出监狱之后,如何享受自由雨水的冲洗等等吧。
总之断断续续,不完整。
这次真的是结结实实的把小说看完了。
当然过程并不太好
外国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故事带入感特别重,就像前些年读《追风筝的人》,《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一样
里面对于监狱生活和狱友在监狱内心态的变化描述十分细腻,以至于我也觉得自己进入了那个被禁锢,确又慢慢习惯,再到后面喜欢上的地方--监狱,便也开始害怕自己离开那里会不会像某某狱友,到了花甲只能,不能再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得到假释,哭哭啼啼的离开这个体制,最后惨死在外面;或者想着像其他狱友一样,做一些愚蠢的事情,重新回到那个他们已经完全适应的的地方。
还是像瑞德一样,出去之后,每个钟头的25分钟就想去厕所,甚至不到时辰就无法排尿;做任何事情,总想打个报告,尽管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他十分怀念监狱的生活,因为在监狱,他能得到尊重,得到他任何想要的东西;而在外面这个世界,他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他一度产生了想回到监狱的想法,不过因为安迪的事情,觉得回去便是对安迪的亵渎,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
小说描述道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一段话
You played p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过惯那样的日子
再有一个地方是关于安迪在用锤子去挖洞时候的心里变化,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和假设,去描述安迪在长达17年挖洞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如果是他自己的话,恐怕早就疯掉了。我自己也完全被带入,想着如果是我会不会疯掉。
如果在长达17年挖洞过程中,来了新的狱友,被揭穿了怎么办?
如果例行大检查,那张梦露的海报被没收了怎么办?
如果监狱改造,管道被封死怎么办?
如果被换了房间怎么办?
如果换了监狱怎么办?
等等
每一个情况的发生都可能杀死这个越狱梦想,或者说,在故事的最后,纸条上的希望。
当然没有一个发生,那个总是面露微笑,并且总是披着自信和自由的外衣的安迪,最终还是赢了。
小说还是比电影精彩。
记一下两段很好的段落吧
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 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监狱) 也不是讨好你们(假释官)。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 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 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 我做不到了 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
重新做人 骗人罢了 小子 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 盖你的章吧 说实话 我他妈不在乎
--这段对话,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电影里面加上的
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黑人大叔没有说过希望是让人发狂的东西,并且劝安迪放弃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