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常想一二,不思八九》,非常值得一读。他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意的也只剩下一二了。的确,细细数数自己一生经历的大小事,那些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好像也就真的不多了。
林清玄先生曾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是啊,人生事哪有事事如我心意,但这生活还是得充满欢乐吧,那就常想一二,多么豁达乐观的心态。
常想一二,想的是那些如意的、开心的、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事。这样的想不是回避,而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正因为心中有着幸福的念想,看未来的眼里才会有光芒。
最初读到先生的文章,我也仅是看到了豁达。而今,在细细品味,我还读到了自信。
常想一二,或许不仅仅是想那些一二如意的事,还想着那一二成功的事,成为那人群中的“一二”之人。
所谓的“二八定律”,20%的人拥有着这个世界80%的财富,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茫茫人海,20%的人是为成功人士,拥有着另外80%的人所没有的智慧、财富、美貌等等。
这个定律到底精不精确,也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是成功的、有钱的、有名的人终究是少数人。
“常想一二”,想自己身上那“一二”如意的事,是自身内心的调整,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常想一二”,想人海中那占比“一二”的成功人士,是人生目标的设定,是一种人生自信的建立。
为什么别人能成为那20%,而我却不能?
也许每个成功的人、每件成功的事,都有不尽相同之处,各有各的机缘,各有各的资源,各有各的造化。但,没有什么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即使偶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如果努力不够、自身不够,一旦“德不配位”,那么那些快速得到的也会快速消失的无影无踪。
那些真正积累在自己努力与智慧基础上的20%,终究也会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的。
别人能成为那20%,我能不能做到,那是努力之后的事。如果想都不敢想,那绝对是成不了的,注定也会在茫茫人海中庸庸碌碌走过一生。
常想一二,就是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去争做那人群中的“一二”之人。别人能达到的高度,我也能;如果不能,那也是暂时的,是时间、汗水、智慧等积累不够造成的。事情的成败总会有原因,但任何事情绝不可能毫无一丝机会成功。
争做“一二”之人,那就要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眼前的一切。首先,心态上要自信。别人能行,那我也能。
其次,行动上要自律。别人在努力,那我肯定不能放任自己,不随波逐流,定下的计划就要努力坚持做到,该流的汗水要流,该花的时间要花,没有一边吃喝玩乐放纵自己一边还能做成事的。
再次,过程中要自省。人生路,每走一步都算数。目标虽已既定,但保不准,走着走着就偏离了方向,方向不对,那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所以,过程中要不断自省——看看偏了没有、向前走没有、真正在走没有,才能确保始终朝着自己曾经定下的点在努力、在行动。
还有就是,规矩上要自警。每条路都有规矩,任何事都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总有人走着走着就会忘了规矩,想走捷径,世间哪有那么多“捷径”,好多所谓的捷径其实是别人为你挖好的坑。如果不够自警,那么,也许会掉进坑里还不得而知。到时候,离心中的目标就会变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