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作者: 妙不柯言 | 来源:发表于2024-04-23 10:45 被阅读0次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三字经”的内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三字经中一些非常经典的小故事,语言精简耐人寻味。这里就给大家着重讲述:

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

这是三字经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逝,孟母就就只能带着孩子一起生活。但是,他们住的地方附近是墓地,孟子还小,模仿力很强,于是就整天学着那些办丧事的人的样子。孟母于是说,这个地方不是长久居住之地。于是,她又换了第二处住处,但是,那附近却是个宰杀卖肉的地方,于是孟子就模仿着买卖屠杀的样子。孟母觉得住在这里也不行,于是就又搬到了第三处住处。而这一次他们搬的地方附近是一所学堂,每每月朔望,都有官员人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便学习记下。最后孟母说,这才是正确的居住之地,于是长居。

孟母断机——子不学,断机杼

这个故事讲的是孟子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之后,与孟子一起生活,为了让孟子有个很好的教育环境,甚至不惜三次迁居住处。孟子小时候有些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家,孟母刚织布织完,于是,她就问孟子,现在正是上学的时候,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好意思回答。孟母猜到了原因,于是生气地将织布机上的梭子弄断,并严厉地告诫孟子,“孩子,你要知道,你现在废弃学业,就好像我现在把梭子弄断,梭子断了就织不了布匹,而你现在废了学业,也就难以成长为一个贤德之人。”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果然勤奋学习,终于成就了自己亚圣的盛名。

五子登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这个故事是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作。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洵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苏洵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人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ai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