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觉得架着的眼镜,是时候该换了。
我咬牙切齿地向她表达我因近视带来的不便而产生的愤怒之情,又为自己的自作自受感到愧疚懊悔。
“我以后是不会让我的孩子看电视的。”她说。
“……”
她可能注意到了我翻白眼的模样,补充道:“你以为那时候的电视剧还会像我们小时候的电视剧那样有水准吗?”
我竟无言以对。
回想起前段时间,明明有很多热播的电视剧都还没看过,我却因为剧荒感到无聊。
似乎跟现有的、没看过的电视剧相比,我更愿意去看几年前的电视剧。不止是我,我的朋友们,大多也是这样。
在时代变革发展下衍生出的影视产业,正呈现着「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但在这样的局面下,也暴露着很多新出现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千汇万状,而影视产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以极高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呈现在大众面前,本身就该带有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与它收益相匹配的制作水准。
如今观众们对影视节目的兴趣下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影视节目没有具备与观众日益增高的观看要求相匹配的制作水平。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原本复杂的东西都变得简单起来。因为部分技术的操作变得简单,便不满足现状,野心大,渴望花更少的钱,获得更高的收益。
不过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错。我们谁又不是这样,希望投入低成本,获得高产出呢?
谈及到观众的观看要求增高,其实还是源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样讲起来,先感谢一下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感谢扫盲,感谢九年义务教育。
那种「脸能战胜一切」的时代已经要过去了,并不是你的颜值高,我就能接受你的演技遭。这就使得观众对影视作品中演员的演技要求有所提高。
当然,不排除某些脑残粉只看脸。
网络上大量的穿帮镜头的搜集和呈现,来自网民的力量,归结到底,其实也是源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诸如电影《神奇侠侣》里面有一个情节——读报。
看这些人的穿着,虽推测不出具体是哪个朝代,但至少是清朝以前。
感想浅谈|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看电视剧了
而这份报纸的排版,竟然与现代报纸大体相似。
感想浅谈|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看电视剧了
可是,我国是在20世纪初《时报》报刊中才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即使在这之前,可能有少数非书册式的报纸形式,但在清朝以前,所有的报纸的形式均为书册式,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这部电影是部喜剧片,含有喜剧成分在里面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不过,那些历史性的情节或某些领域专业性的术语,在那些「专业人士」面前,权威还是不容挑战的。
我们可以理解编剧和导演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是并不能因此降低我们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
观众文化水平提高,识别穿帮镜头的能力提高,与之对应的对影视作品的细节和特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不过,在观众的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这个年代也变成了一个,键盘侠无处不在,吐槽文无孔不入,水军扑面而来的年代。人云亦云的现象也变得普遍起来。
有钱人会雇水军带节奏,那些轻而易举就能被击垮的价值观,根本抵挡不住三人成虎的形势。
不光是网络水军,还有众多没有自己立场和观点的网友,会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变成了水军的附庸。
而网络传播的速度快到令人「智熄」,片刻后,因为跟风而发表出的言论,宣泄过的情绪,便成了定局。
谁也不知道,它最初到底是好是坏。只是因为所有人都说它不好,所有我也说它不好,否则我就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观众们对影视节目的兴趣下降,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缺乏创新。
如果看了一部影视作品的开头后,就能猜到它的结局,那继续看下去的必要是什么?
当下,部分电视剧情节老套,剧情拖沓,实在令人提不起兴趣。但这并不能说是因为目前影视行业的作品太多,越到后面,创新就越难。观众既然花了钱,制作方就应当以令他们满意的作品回报观众。
影视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是需要讲究艺术感染力的。你没有动人的情节,没有高水准的制作水平,没有演技高超的演员坐镇,那你凭什么让我为你花费我的金钱、我的时间和我的精力呢?
无论什么产业,都不能只注重量的生产。作为艺术类的产业,怎么能被名利趋势,只注重流量,只注重话题,而不去注重文化气韵和艺术感召?
宁缺毋滥。期待我国未来影视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