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个人都穷尽一生,寻找着自己的幸福。一生能获得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目标:金钱、财成不仅仅是这些。 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是不是得到了幸福,内心就满足了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幸福的方法》,通过学习这本书,它能很好帮助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泰勒.木.沙哈尔,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接下来,我会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感悟幸福”这三个方面来给大家阐述幸福的方法。
1.什么是幸福?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吕昌说过:幸福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渴望……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读,本书或许能让你领悟到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本书的开头介绍了作者在全国的壁球赛中,夺得了冠军后的心路历程,从而迫使他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了“幸福”的这个主题。作者在获奖之前,为了取得成功,曾经在长达5年之中,拼命地、从不间歇地加强训练,以为成功获了奖就能得到他人生的幸福。可是,当他在庆祝获胜的狂欢过后,他独自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找不到一丝丝快乐的感觉。可见,获奖后的喜悦和幸福感并不能给作者带来持久的幸福。相反,带给作者的内心感受的,却是内心挥之不去的沮丧、伤心和无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为了解开对幸福的迷惑,作者意识到了必须改变自己对幸福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本质,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
读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过曾经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感到你预期的喜悦呢?据调查统计,其实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在拼命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后,获得了一定的金钱、地位和声望。很多人也自以为,这些人生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就以为是很幸福的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如文中作者提到的:快乐、好运、狂喜、满足等经常被认为是“幸福”的代名词。但这种情绪却稍纵即逝,它们无法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绝对不掺杂不良的情绪,而且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的。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探讨的问题,作者写作这本书时,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地了解幸福和实际生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从开篇多次提问自己:“我幸福吗”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了一个终点,一旦达到,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书中很多次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幸福的终点并不存在,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
那如何才能过得更幸福呢?作者给大家提出了两道练习题,第一是养成习惯,因为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全力以赴》一书中提到了有关“改变”的另一种方法: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作者在书中强调,养成习惯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保持一个已形成的习惯就相对容易多了。
例如:大多数人都明白,早睡早起身体好,不能熬夜,经常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很多人都还是我行我素,明知故犯。决定好的“清晨写作计划”,但早晨到了起床时间,有些人就起不来了。即使能勉强坚持几天,可是很快就坚持不下去,这就要我们来学习如何持久地维持幸福了。
怎样才能更幸福的第二点是:表达感恩,每天记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有关研究表明:每日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最少5件值得感恩的事,确实在身体上更健康,内心更幸福。你也可以在每晚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感恩而快乐的事,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美食到和一个好友的畅谈,从日常工作任务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你都可以写下来。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理所当然。
这一章所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讲了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关于人们对幸福的迷惑,如何持久地获得幸福?这些给我们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号。其次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幸福,作者提出了两道练习题,一是对习惯的养成,。托尼.施瓦茨说过:“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作者号召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点,为了追求更幸福,习惯养成不仅仅是停留在计划当中,还要开始行动起来,让好的习惯就像我们每天的刷牙一样自然,把每天记录感恩的日记当成是一种习惯,会更有幸福感。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2.解读四种汉堡模型的人生
书中讲到作者为了参加年度最重要的壁球比赛,每天都要进行极度艰苦的训练,饮食方面也有严格的控制、讲究。他告诉自己,等比赛结束,一定犒劳犒劳自己,让自己放纵一回。 可是,当作者面对买回来的四个汉堡时,却改变了主意,思想上有了大的转变——为了美味,牺牲自己的健康,真是得不偿失。
他看着眼前的四个汉堡,思考了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每种汉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正好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一种:“享乐主义型”汉堡汉堡好吃,却是十足的垃圾食品。这种人为了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现在的年轻人中,很多人为了追求享受,他们信奉“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眼前的快乐,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明知不能长时间上网玩游戏,但还是有些人通宵达旦,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二种:“忙碌奔波型”汉堡这种汉堡口味差,但吃了能健康。这类人只追求未来的快乐,却承受着现在的痛苦。就好像在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会给我们灌输了一种思想:要好好念书,努力拼搏,将来才能考上大学。那个年代,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生至此一片坦途,幸福人生从此开始。“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第三种:“虚无主义型”汉堡这种汉堡既不好吃,吃了也不健康。这种人对人生有一种消极的心理,他们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作者面对上述的三种类型,没有一种类型是自己喜欢的,当然也不想去选择它们。那有没有一种汉堡,能与第一种一样好吃,并且与第二种一样吃了健康呢?会不会有一种能平衡当下,及在未来能得到益处的汉堡呢?
第四种:“感悟幸福型”汉堡这类人生活幸福,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能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比如我们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等等。我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
3.幸福的意义
这一章节谈到了所有小孩子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对这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并且他们在得到答案后,还是对周围的事物发起“为什么”?作者从这件事受到启发,想到了一个终极的问题:“为什么要追求幸福?……”
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到一大批人。除了幸福之外,还有很多可追问的“为什么”?“为什么要辛苦工作?”、“为什么要致富成名?”、“为什么要住大房子,买好车……”确实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生活中,在应付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种种之后,才明白一个道理: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越来越感觉到,这是每个人的共同目标。只有感觉幸福了,你离成功的脚步也就不远了。
这让我们明白:成功与幸福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另一个就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对幸福的感悟: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幸福,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因此,追求幸福的人们,从来都未曾停止自己的脚步,他们——一直在路上。幸福不会终止,只会追求更幸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