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简友广场读书
老将严颜投降张飞之后,为什么从此销声匿迹了?

老将严颜投降张飞之后,为什么从此销声匿迹了?

作者: 王玄陵小文库 | 来源:发表于2021-06-11 02:20 被阅读0次

义释严颜,是张飞生平得意之笔,《三国演义》中严颜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人物,可实际上,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少得可怜。

陈寿只在《张飞传》中记下了一个义释严颜的故事,关于他的过往以及投降之后的事迹不涉一字,我们只知道张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从此历史上就失去了他的踪迹。

严颜为刘璋所属巴郡太守,据《太平御览》《华阳国志》等书的只言片语,可知他是巴郡临江人。临江这个地方,在唐太宗贞观八年被改为“忠州”,其名字由来就是因为这里出过巴蔓子和严颜这两位忠烈之士,现在这个地方叫作忠县。

在历史上,严颜是以“忠烈”或“壮烈”著称,杜佑《兵典》将他和秦国名将白起并称,唐太宗则将他和战国巴国将军巴蔓子并称。

北宋时期,巴郡尚有严颜祠香火鼎盛,宋徽宗还曾御赐“义济”匾额,后来又追封他为英惠侯(见《宋会要辑稿》)。

在巴郡曾经发现了一块严颜碑,碑上文字已经难以辨认,苏辙写了一首诗《严颜碑》,其中有两句写道:

“严颜生平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种种迹象表明,严颜是一位忠贞义烈之士,《三国志》中的严颜恐怕当不起这个称号。城破之后,严颜被俘,从容向张飞道:“砍头就砍头,你发什么火呀”,张飞释缚不杀,严颜却屁颠屁颠地投降了,成了张飞的宾客。

这种行径怎么当得上众多美誉?又怎么能和巴蔓子相提并论?

巴蔓子是战国中期巴国的将领,彼时巴国发生内乱,国军无力平叛,巴蔓子便许诺以酬谢三城为代价向楚国借兵平叛。叛乱平定以后,巴蔓子认为国家领土不能分裂,因此不愿向楚国割让三城。但是君子又不能言而无信,所以,巴蔓子自刎以谢楚国。

硬气了一下就投降的严颜,怎么能和巴蔓子相提并论呢?

更何况,如果严颜真的投降了,而且成为了张飞的门客,他在蜀国必定会得到任用,那么必然会有一些文字记载留下来。可事实上,在严颜所谓“投降”之后,就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古今图书集成》引《续文献通考》在提到严颜的事迹时,除了前面和《张飞传》所述大致相同以外,后面还多了一句话:

“飞义而释之,(严颜)后竟自刎死。”

这或许才是严颜的真实结局。

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益州离心离德,刘备大军自葭萌往南攻取益州,益州守军非败即降,到达绵竹之后,刘备命诸葛亮、张飞、张云等从永安溯舟而上,延蜀河攻略诸郡。

诸葛亮大军进展顺利,先是攻克巴东诸县,然后沿河攻入巴郡,很多县城都望风而降,到达治所江州的时候,遇到了巴郡太守严颜的强烈抵抗,最后城破,严颜被张飞生擒。

张飞呵斥严颜:“看到大军到来,为什么不投降还敢反抗?”,严颜说:“你们不讲道义,夺我们的州郡,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义释严颜,引为宾客。但是严颜拒不投降,最终实现了他“断头将军” 的诺言,后来自刎而死。

正因为这样,史书中再也没有了严颜的记载,而严颜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忠烈之名,才当得起“独忆破城节最高”的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将严颜投降张飞之后,为什么从此销声匿迹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lm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