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痛后才会觉醒,这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前几天,一位学生去世的消息让学校所有人陷入了沉默。一个9岁的孩子因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狠心的剥夺了自己的生命。老师在沟通学习情况的时候,同班的学生家长让不要发给那位同学的家长,说孩子已经走了。无奈,信息已经发出去了。过了很久孩子的爸爸回了信息,说孩子已经去世了,也会把老师的微信删了,跟老师说了很多句对不起。很难想象这位爸爸是怎么把这些字打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刀在心上刻出来的一样,很疼很疼。。。。。。爸爸似乎想要把所有跟这个孩子有关的一切都隔绝开,因为那会一遍又一遍的残忍地提醒爸爸,他爱的宝贝已经永远离开他了!那个伤口再也经不起任何撕扯了。
这个孩子才九岁啊,到世间来了九年,最终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离开,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跟惋惜。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现在孩子的压力大是毋庸置疑的。我经常问我的学生周末两天过得怎么样啊?他们的回答通常只有一个字“累”。周末两天要在不同的培训班游走,学完这个学那个,课后还要各种作业打卡。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似乎每个家长都在孩子身上给予相当大的厚望,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以便顺应这个急剧变化着的世界。
但是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着独特的时代特点,从九零后开始,大多数孩子已经不会为了温饱而发愁,他们开始对精神世界有要求,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平等对待。很多家长依然会有“家长制”的观念,相比沟通可能控制的更多一点。虽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自古以来“家长制”带来的影响。有人说,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逼出来的,但是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被教育的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用个例来代表全部,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承受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更多的要学会跟孩子平等沟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件事也让我想了很多。在教学上,希望学科的教研方向可以更偏向兴趣,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吸收知识,想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们带来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快乐的学习,也能开朗的生活。在沟通上,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都要跟孩子平等对话,对于孩子的任性给予正确的引导。打骂之下的乖巧,必然隐藏着极端的叛逆,什么时候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很多非常淘气的孩子看似什么都不怕,尽干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上课的时候故意捣乱,影响其他孩子上课。。。。。。但是当你跟他们的父母沟通的时候,会发现孩子会这样是有原因的。这些孩子的家长会用作为家长所谓的威严而让孩子妥协,听话。而不是正向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是什么,这会让孩子有一种被忽视感。孩子之所以会那样其实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求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理解。当你认真地一次又一次耐心地跟他们沟通之后,会发现他们变得平和了很多,内心也安定了很多。都说孩子会往你夸奖的方向走,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最后我想说,作为教师,我不希望我教过的孩子因为讨厌这门课程而伤害自己,希望我能给他们带来能量,希望我见到他们时候是开朗的。像现在一样,见到我会开心得向我飞奔而来。这个孩子惩罚了父母,也让其他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这个代价太沉重了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