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教学中,学生怎么“模”,怎么“仿”?》

《写作教学中,学生怎么“模”,怎么“仿”?》

作者: 我爱皎皎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0-09-07 05:51 被阅读0次

模仿确实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有效进步的途径。“模仿写”,正是儿童写作教学中的经典话题。

在儿童写作教学领域,我们的观点很明确——理念上重视模仿;教学设计中触及模仿;写作指导中纳入模仿;在模仿中鼓励创新。

习作教学所涉及的“模仿” ,除了对文字内容、表现形式的仿作之外,还有建立在解读范本后的通融化用,对写作技法、行文运思、文章结构等的揣摩与效仿。

  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我们曾归纳了不同学段的模仿内容和着力点。

1.针对低年级小孩儿的模仿,以“示范——模仿”为主。即借助简单的句式模仿,将思维活动直接转化为语言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变化多样,让小孩儿多接触各种句式的表达训练,要注重表达兴趣的激发与维护。如:教师可以结合日常教学,随机、密集地进行口头造句或者书面造句机会;多提供机会让儿童判断哪些范例句子写得对,写得好;多积累一些结构完整、句式规范的好句子。

2.针对中年级的模仿训练,可以在段落写作训练上扎实开展。中年级的模仿训练,可以让儿童在“真实地写好一段话上”下足功夫。

例如,融合积累,进行专项主题式模仿。学习了一些内容或是写法特征明显的段落后,可以让中年级小孩儿模仿范本,针对生活中同一类型的景、物、人、事进行素描写真。

融合表达 ,进行言语表达的模仿。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让小孩儿关注范本段落中的表达内容、表达形式,欣赏最后的表达效果,迁移到自己创作的段落上,让自己的言语表达通顺、达意。

融合意识,关注篇章结构的模仿。在段落模仿中渗透构篇的写作意识。例如,模仿范本写一段话,用上“首先…其次…第三…”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模仿范本段落的写法,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校园;模仿范本中的段落结构写一段话,让中心句分别处在段首、段中、段后;模仿写一个并列式段落。

3.针对高年级的模仿训练,更应该切中思维转化这一核心要素进行。高年级的仿,仿的是写作的构思,是核心。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孩子首先要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运用个体的语言挑选和固定下来。这些语言包括:哪些是要写的,哪些是不要写的,哪些是该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哪些是要先写的,哪些是后写的。融合,就是在确定“仿什么”“怎么仿”的问题。

汪潮教授认为小学生模仿写可以划分为四级:第一级“句型仿写”,对范文的句子进行仿写,能把句子写完整,它的心理特征是识辨句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仿写多数处于这一水平。第二级“结构仿写”,从课文中寻找相应的写作方式,表达一定的人、事、景物,多数是记叙文结构仿写,它的心理特征是认识简单的结构 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这一水平。第三级“综合型仿写”,开始从几篇范文中进行综合性模仿,突出描写特征的训练,它的心理特征是比较。小学四年级学生多数处于这一水平。 第四级“初创型仿写”,在借鉴范文的基础上,具有初步的创造性,仿范文之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重点是展开文思的训练,它的心理特征是联想。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一水平 。学生模仿水平提高的一般趋势都是从形式的模仿到内容的模仿,从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实质性的模仿,从机械性模仿到创造性模仿。

  模仿写,到底“仿什么”?可供小孩模仿写的“例文”从哪里来?大致有以下五个设想。

第一,名家经典。

第二,课文范例。

第三,教师下水。

第四,同伴佳作。

第五,反向例文。(故意选用漏洞百出的语篇为例文,提供批判、反思、对比、修正。这是“反向介入”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怎么仿”。有了例文后,如何用,如何指导?这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其一,指导的时机是“皆可”。

教学中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进行。

1.作前介入。作前教学注重明确写作意图,激活写作运思,帮助完成选材、审题、立意、构思等写作必备环节。例文先行能让孩子对即将写的语篇有直观的形象感受,能印证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写作知识、写作技法、写作要领等,辅助完成作前的准备工作。阅读例文后,写作思路打开,作者再次回忆筛选,从自己生活中梳理、选择,甚至自己都忽略的素材,笔下的选材丰富多彩。

2.作中介入。孩子在写的实践中,遇到困难,更需要教师提供辅助。 此时例文介入,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更有针对性、及时性,也是对小孩最有力的心理激励。引导孩子关注片段的写作结构,先用“一句话写出特长”,之后记录特长形成的过程,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概括描述三种方法,让读者体验特长形成的艰辛。

3.作后介入 。写作先行,例文于写后介入,此时能让教学目标得到更为精准的落实。

其二,指导的策略是“多样”。

例文的介入,要多样化呈现,在变化中引发更多关注,打开更多介入的切口。

1.以声音呈现。尝试调动听觉呈现例文,通过倾听发现例文中蕴含的写作要义。可以听教师朗读经典片段,也可以听儿童朗读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是播放优质的音频等。

2.以多媒体音画加工后整体打包呈现。

3.以传统的阅读呈现。以课件展示,也可以打印出来,人手一份。

4.营造神秘氛围后呈现。例如将例文放在漂流瓶中,让小孩儿随机抽取;将例文设计成“神秘来信”,借助情境产生期待;将例文作为礼物赠送,成为记忆财富。

其三,指导的方法首先是“拆分”。

第一是要会“拆”。

1.“拆”出全篇中有用的“段”,挑最有用的部分单独罗列 。2.“拆”出段中有用的“法”。作为示范的段落,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写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具体指引给小孩儿看。3.“拆”出法中有用的“点”。作者在运用方法表达时候,那些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处,就是我们要拆分出来的“点”。

第二是要会“分析”。

分析法主张细读例文,同时进行归纳整理、调整组合、归类编码,以使得例文中的写作信息能纳入自我知识体系 组成前后关联的知识链条,有助于发现写作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分析其实就是对写作进行了“读者”“内容”“语境”的三维定位,使得课堂上虚拟的心里话转为更真实的写作。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儿童解构片段,看清楚、看明白。例文的介入才能实现“不但会写,还能逐步写好,写具体,写到让对方明白”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教学中,学生怎么“模”,怎么“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xk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