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正反评价和日常调研谈话,确保了人事选拔任用的政治诚信。
善用“血压计”来监测“指标”。加强对干部的日常检查,重点从政治忠诚、政治决心、政治责任、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维度定期对干部进行正反评价。从道德、能力、勤奋、业绩、诚信五个方面制定正面和负面的评价形式。列出政治道德、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等15项积极指标,以及不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15项消极指标。将抽象的概念性词汇转化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设置“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明确“差”等级需要与反向指标“一对一”比较,列出负面情况,从而对“政治考试”进行界定、依据、评价。
好好利用听诊器,听听口碑。坚持把乡村振兴等一线工作作为鉴定干部政绩的重要考察室,注重细化日常调研谈话,把领导、干部以及共同参与一线工作的见多识广、关系密切的党员群众纳入谈话研究范围。通过现场走访、集中讨论、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正负指标的内容,评估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和真实情况。将干部“政治体检”适度延伸和扩大到“八小时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采取“问家人”的方式检查家庭美德,重点了解干部家庭和谐、孝顺、节俭三大重点内容;“问社区”活动关注社会公德,特别强调了解干部参与党员双上报、社区公益活动、支持和配合社区工作。通过多方核查,描绘出干部的“政治肖像”。
要充分利用x光机,查明病源。突出纪检监察、政法、公安、审计、信访等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渠道,定期收集巡视、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动态掌握干部政绩,完善干部提醒纠错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发现、早提醒,纠正出现的任何负面迹象或趋势。
用好“手术刀”切除“肿瘤”。通过组织会诊,形成“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的诊断意见,出具正式的“体检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健康”、政治思想较强、政绩突出、能够承担重要责任的干部,可以得到提拔和担任要职;对体检结果为“亚健康”、“不健康”的,实行否决,取消干部考核资格;对体检结果为“不健康”的干部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不适合现职的干部要及时组织调整。同时,将诊断结果纳入干部日常绩效日志,详细记录体格检查、检查结果以及后续“诊疗”措施。跟踪掌握干部政治体质的新状态、新变化,实行动态管理,有效发挥“政治体检”的指导、评价、监督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