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可能是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第一,可能就是现代影视文化的宣传作用。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离我们现在比较近,相比于汉唐,历史产生的违和感可能会更弱一些,也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清宫戏一直都是各个电视剧、电影编剧的最爱,备受他们推崇。内宫宫斗戏(甄嬛传)、历史政治戏(康、雍王朝)、古装轻喜剧(纪晓岚系列),电影(《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等等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清代戏,曾经都是在各大卫视呈霸屏的存在,收视也是屡屡创新高。这里面的代表应该就是电视剧《甄嬛传》的播出,想当年那是引发现象级收视狂潮的存在,各种台词,各种梗,甚至还专门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甄嬛体。其实,这部戏的大火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就火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编剧良心,舍得给,在这部火锅式的宫斗戏里面给的料那是真足,各种调料各种食材,都像是不要钱似的硬往里边怼,历史、励志、谍战、悬疑、爱情、苦情、亲情、家庭伦理等等各种元素充斥其中,让你花一份子钱,尝到好几样的美食,这样的物美价廉,贴心实惠,换做哪个观众能不买账,能不喜欢呢?这可能也就是这部戏火风靡全国,火遍亚洲,并远销北美的原因之所在吧。不过,该说不说的,没有读过《孙子兵法》,看过《厚黑学》的外国友人们,真的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和韵味吗?对此,我深表怀疑。电视媒体作为现代的主流媒体之一,它所承载的内容,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并且这还是一个长久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时代,并不鼓励你在一个领域的精耕细耘,你的足够的杂,最起码得装作一副很博学的样子,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得有一个简单的态度,和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尺寸的把握和深度的控制,触类旁通,浅尝辄止。否则极易完成食材的不能吸收,和肠胃的消化问题。因为,人们更喜欢一个看似足够丰富多彩,但又必须是黑白分明的简单世界。当然,这些清朝戏对这个“清朝”这个朝代的看法褒贬不一,艺术水平上也存在高低,就其本身的历史价值意义就更是显良莠不齐了。但是,毕竟它的存在,还是成功的引起了人们对于它、以及作为它的时代背景的“清朝”的普遍关注。
第二个就是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百年之辱,世纪苦难,就是从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开始的。我们在清算这笔历史旧账的时候,清朝显然是逃不过我们的愤怒和谴责的。这是无可厚非的,就因为你,我们被欺负了这么些年,什么阿猫阿狗,是菜不是菜的玩意,都过来骂我们几句,打我们两下。什么“东亚病夫”,什么“支那Pig”,“劣等民族”的被那些个蛮夷野夫叫了这么些年;每年9月18那些个冤魂野鬼呢哀嚎和控诉,我们怎么能够听不见,如此的深仇大恨我们又怎么能够忘记的。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你的懦弱、保守和你的腐败。正是晚清政府的无能、保守和腐败,让列强们欺我同胞、占我土地、乱我中华。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了又签,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丧失殆尽。国土割了又割,领土完整更是沦为笑谈。从此以后,辉煌千年,一直作为世界翘楚的东方古国,开始了百年的积弱,成为他们口中“东亚病夫”。各种外族,怀着狼子野心开始了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蹂躏、占有和瓜分。如此的百年之殇,切骨之痛,怎么不能让人痛心疾首呢?所以清政府又怎么会得到国人的喜爱和称赞呢。为什么,一个拥有4万万国民,一直处在世界贸易顺差地位的这么一个拥有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竟然会如此的孱弱,这么的不堪一击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一代又代的中国人必须重视也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如果真的如传统观点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慈禧愚昧专政,政府贪污腐造成国库空虚所致以及儒家文化的腐朽所致,未免显得肤浅和草率了一些。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特别是茶叶、丝绸和瓷器深受西方世界的追捧和喜爱,而我们自己本身又根本看不上他们的那些“淫工巧器”的小玩意,所以我们只是接受他们以白银为形式的货币支付,我们一直处于世界贸易的顺差地位。当然,后面不堪支付压力的英国打发动了鸦片战争,试图扭转这种困局,企图以鸦片的输入来打破这种僵局,但是这是另一个领域的问题并且开始的较晚,持续的时间也并不长。再说慈禧的原因,若说慈禧是一个大笨母鸡(牝鸡司晨)只是一个专权跋扈,贪图享乐的蠢女人,也是有些失公允的。如果她的智商真的一直这样处于离线状态,那么怎么解释她在内宫,轻而易举的碾压慈安,大权专握,完全的起而代之。在外朝,力压各位亲王、权臣,手握大权于一身。要是说她保守顽固,愚昧无知,缺乏政治头脑,那么她又怎么会违反祖宗成法,大胆启用汉族军事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兴办北洋水师,开展洋务运动。所以,这口黑锅有她的份不假,但是你也不能说她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作为,把这口锅全部甩给她来背。若说是文化的腐朽,好像也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同样是这套儒家文化,为什么就能逐匈奴于漠北,成就了大汉帝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壮阔和豪迈。同样也是这套儒家文化,为什么就能开创大唐李世民“天可汗”时代?
个人以为这些都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其最根本、最底层的原因应该是以下这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地理环境的原因。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发达的农业文明,是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他能给这个国家和人民提供丰富的生存资源,使维持庞大的帝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他也造就了大陆国家保守,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因为没有海洋国家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导致他们就没有太大的改革动力和想要做出改变的意愿。所以当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资本主义应运而生,为服务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西方世界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包括政治、文化、宗教、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改革,最终使工业革命成为可能。已经进入工业时代的他们,对战仍处在农业时代美梦中的我们,完全相当于是降维打击,其结果只能是毫无悬念的武力碾压。工业革命这个“点”的突破,带动了整个“面”的飞跃,所以当他们用他们所生产的坚船利炮,到处开疆拓土,耀武扬威的时候,我们还在那里“祖宗成法”,“奉天承运”呢。
第二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的制度原因。制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八旗军事制度”。另一方面是为压制汉族民众所采取的一些骚操作。“八旗军事制度”作为满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单位,是他们的全部精锐武力量。可是,当真正的战争开始时,他们却全都羸弱不堪,不堪一击。最后不得不倚重和借助汉族的民团力量,才平息了义和团和捻军的叛乱,并勉强维持住了与洋人们的军事稳定。那么,曾经仅凭六万之众就能取华夏于囊中的虎狼之师,为什么会落如此地步?“八旗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征服和战争的军事机器,就像是一把利刃,必须在战争的水与火中的到持续的淬炼,才能保证他的锋芒不减。而清政府后期,特别是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征了大小和卓以后,这么多年的和平下来,八旗贵胄们也彻底的沦为了军事贵族阶层,凭着祖上的功劳,整天就是抽大烟、逛窑子、包戏子;玩鸟、遛狗、斗蛐蛐,正经事不干一点,那还有什么战争的能力。第二,出于对汉人的提防,除了几个大营以外,清政府在各个地方的驻军都是很少的,论战斗能力和起到的作用,和现在的警察差不多,一旦发生变故或者强敌来袭,在通信技术和机动能力都不不成熟的古代,其被动性和灾难性那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千年文明的火种没有息灭,千年文明孕育的民族脊梁更没有断,我们经过了百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我们今天再度崛起的中华。
第三点,非我族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当年孙中山孙先生提出的革命口号。清朝是女真人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原也是明朝的旧臣,后趁着明朝闹农民起义的时机,才在大汉奸吴三桂的帮助下入主了中原,以为明朝皇帝报仇的名义,赶走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和所有的异族入侵者一样,在对汉人的征服过程中,他们同样也是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大兴文字狱,正是凭着无数汉族百姓被屠戮后,所造成的巨大恐惧和震慑,才有可能让他们这么一小群人,在这么一片广袤的中国大地,统治者这么多人,还开创了他们几百年的国运。在统治制度上,同样也是对汉族人充满了歧视。职位分正副,正职是满人,副职为汉人。打主攻的永远是他们自己人,汉人又再大的本事也只能鞍前马后的打配合、打辅助(关于这一点,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身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经过了影视的演义,但是其中的意思还是能够说明几分的)。完全可以这么说,清政府虽然名义上大力倡导满汉平等,也基本遵循中华文明的儒家之道,可是那只是出于统治上的需要,不得不为之的。其实,在具体的制度设置上,政府人员的配置上在政府职位的设定上,都是对汉人充满了歧视和提防的。虽然没有元朝那样的极端和直接,但是从那他们的“八旗军事制度”,和自始至终对蒙古人的拉拢和示好就足以能够看出来这一点。
我们对我们历史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的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反思和考察。要理解和学习真正的历史知识,而不应该受各种媒体、各种影视作品的艺术性的影响。真正的历史永远都是干瘪和残酷的,其中充满各种无奈和不甘。应该要有正确、客观和理性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以“史”为镜,也才能更好的明“兴替之道”,行万年长久之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