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世间生活》
作者:冯骥才
阅读时间:2022年11月1日 21:00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一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钩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漂儿连着细如发丝一般的敏感的线,再接着埋伏在香饵中锐利的钩儿。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最大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冯骥才先生这一篇《吃鲫鱼说》写得很有意思,不仅写出了钓鲫鱼的窍门和乐趣,也写出了吃鲫鱼的讲究。
冯老先生说,“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这前一句我深有同感。自家养的家禽,从一个小绒球那么小慢慢长大,天天在眼前晃来晃去,那是有感情的,哪舍得吃。这后一句,我和先生都没有钓鱼的习惯,所以常常是吃买来的鱼。
买来的鱼,以前倒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今天读了冯老这篇文章,尤其听说“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顿时觉得我们错过了好多乐趣。我们平时只是为了吃鱼而吃鱼。而钓鱼又吃鱼,那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不过,这种乐趣也不是谁都享受得了的,与其说这是一项本领,不如说是一套极高的功夫。钓鱼,一要耐得住性子,二要舍得花时间。每次去东湖,看到那一排排坐在水边垂钓的人,真的好佩服他们。正如冯老先生写的,即使鱼漂通报了水底的鱼讯,也要“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最后,鱼儿上钩了,也不能急,还得会施欲擒故纵之术,慢慢地遛鱼,遛得它没了力气才拉上岸。
钓鱼看似闲散,绝不简单。急性子肯定干不来,耐不住性子的人,就算耗费半天功夫,顶多能捞出两三片云彩。
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闷,勿用酱油。鱼见本色,最具鱼味。
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正反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鳃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鱼鲜肉紧,拍打几下,松其肉,烹煮时味道才好出来。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作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作料的意义。二、上述几种作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关于鲫鱼的烹调这两段,也是极详尽,可以当作菜谱收藏了。
我喜欢这一句:鱼见本色,最具鱼味。
其实,很多菜都如此。人们习惯多放佐料,殊不知佐料太多,反而掩盖了食物原本的味道。
吃鱼的部分,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煮好的鱼,分做一菜一汤。二是盛鱼和鱼汤的餐具,以及桌布的搭配。“用一上好青花瓷盘,将鱼摆好,再把汤中的葱花嫩绿摆在银白鱼腹上作为装饰”。而且,蘸调料用的小碟也应与青花盘配套。就连桌布也提到了,“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哇,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怎样的时光?——鲜美的鱼汤,青白的桌布,白珍珠似的米饭;吃饭的人不慌不忙,吃鱼饮汤,品那汤中山水之清纯,湖天之颜色……真是好饭,好菜,好雅趣。
这篇文章,字字精确,句句锦绣,但我最感激的是它告诉我一个朴素的道理:鲜美皆天然。无论多么精美的包装,都比不过天然的美。
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