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妙语箴言解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摘)

妙语箴言解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摘)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5-07-21 10:12 被阅读0次

“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喜物而不腻于物,钟情而不限于情”,这段话融合了道家、禅宗和人生智慧,既有庄子的超脱,又有禅宗的“念起不随”,还包含了对情感与欲望的平衡态度:

一. “物物而不物于物”,出自于庄子《山木》。核心: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奴役。

应用:对物质、工具、名利等,保持“使用而不依赖”的态度。比如:用手机获取信息,但不被算法操控注意力;赚钱改善生活,但不沦为财富的奴隶。

二. “念念而不念于念”,是禅宗“无住生心”的变体。核心:觉察念头而不被念头束缚。

- 禅意:“念念”指念头自然生灭(承认思维活动);“不念于念”即不执着于任何一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实践:情绪来时,观照而不沉溺;思考问题,专注而不钻牛角尖。

三. “喜物而不腻于物”,是对物质欲望的一种平衡。核心:享受物质之美,但不沉迷成瘾。

例子:爱喝茶,但不追求天价茶具;欣赏时尚,但不被消费主义绑架。

四. “钟情而不限于情”,是对情感的超越性态度。核心:全心投入感情,却不被情执困住。

- 深意:“钟情”是人性自然(如爱情、亲情);“不限于情”是避免占有、控制或痛苦沉溺(类似佛家“慈悲无执”)。

- 境界:如庄子“鼓盆而歌”——哀乐不入于心。

五. 四句联动的终极智慧

这四句话层层递进,从物质到思维,再到欲望与情感,构成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

1. 对物:用而不住,保持自由;

2. 对念:观而不执,保持清醒;

3. 对欲:享而不贪,保持适度;

4. 对情:爱而不缚,保持通透。

本质上是“主体性的绝对胜利”——无论外物、思绪、欲望还是情感,人始终是体验者而非奴隶。

现实意义:

1. 对抗内卷:在竞争社会中,区分“工具”与“目的”,避免异化;

2. 情绪管理:用“不念于念”化解焦虑;

3. 极简生活:通过“不腻于物”减少物欲消耗;

4. 亲密关系:以“不限于情”实现健康依恋。

若将这四句话浓缩为一句,或可用“全然体验,一无所滞”来概括,即:深刻参与生活,却不被任何事物绑定。

这种智慧,正是庄子的“乘物以游心”与禅宗的“行住坐卧皆是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关文章

  • 物物而不物于物

    被束缚的占有,宁愿放弃。让人生过得心随吾意,并不是为了金钱名誉等,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意愿而活下去。 人的本质是自由...

  • 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 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有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

  • 物物而不物于物

    欣赏一位广告人的文案时遇到了这句话,第一眼,感觉好像绕口令,啥意思?说不大清楚。 百度一下,原来出自《庄子·外篇·...

  • 2020-02-19

    物物而不物于物, 梦梦而不梦于梦。

  • 从“物物而不物于物”想到的……

    从“物物而不物于物”想到的…… ——赖杰成 庄子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人的物欲应有所节制,不要被物...

  • 物而不物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 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

  • 《四维通慧刘宏毅》今日晨语

    今日晨语: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哪里会受到外...

  • 好物而不溺于物

    品流高尚的人物虽好物而不溺于物,虽兴致颇高也能淡然高处之。只有那些不解风雅的村夫俗子,才于游赏时力求尽兴。 赏花时...

  • 物物,勿物于物

    这么高深的题目,你读懂了没? 翻译一下:要做物品的主人,不要做奴隶。 中国文字果然博大精深,这么简单的事情,用文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妙语箴言解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lmn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