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七月份申请留学这个白热化阶段,又有很多同学跑过来问我,劲波你觉得我可以申请……吗?
大家真的放心把决定权交给我吗?我看并非如此,事实上这是一个变相的求救信号:“劲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适不适合我,我该怎么办呢?”
人类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总是自我防御式的逃避,这是人之常情,找个有经验的人问问意见,也是为了给自己添一些底气,在我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关键是了解完别人的意见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话不多说,分享两个故事给大家
1.
小D——SJTU本科毕业
Major:Software Engineering&Minor Math
毕业两年多分别做过技术支持、销售、市场研究
小D大学期间就想着要出国,但他不喜欢本专业,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留学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了。
毕业后的两年间,小D做过大企业里的小螺丝钉,也做过保险销售,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心意,离职后,迷茫了一个月,小D决定出国。
但出国要学什么呢?小D在网上看了些信息,打算去学BA(商业分析)项目,还对此做过一些尝试:重回大学跟着教授做大数据方向的科研,在一个创业公司做BA实习……小D用了十个月对BA有了系统的了解,然后决定不申请BA了。
看小D的经历大家会发现,他总是频繁地从一个领域跨到另一个领域,在众多选择中,他以回答选择题的方法(试错)去探索问答题的结果(思考),只有思考每一段经历,真正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每一次经历才会有意义。
在培训师的引导下,为了不让这十个月的BA经历白费,他开始认真去思考自己究竟为什么排除了BA。
小D发现,他不喜欢BA的原因竟然和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样的——两个专业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无头绪的茫然和压力:自己独立做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小项目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是如果花了好几天时间都无法从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中找到漏洞,但又没有任何思路,就很痛苦了。
清楚了这一点后,他开始比较明确地做选择。
在申请到北美专排第一的Baruch MFE(金融工程)后,他和我说:“这种感觉很微妙,过去的几年里,认识的小伙伴大都在国内或国外稳定地发展着,只有我难以摸索到自己的方向。好在结果还不错,也没有耽误太多时间。”
小D从辞职到申请成功前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鼓励大家辞职申请留学,而是希望大家看到小D身上那股和自己死磕的精神,即使已经有了工作,他也不安于现状,一直在自我发展的路上死磕,到最后,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心满意足的答案。
2.
小Q——SJTU本科毕业
Major:英语(金融商务方向)&会计
大二下在香港中文大学交换半年
我对小Q印象深刻是因为她很少自我设限,总是放开胆子去尝试去经历。
小Q在大二的时候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换,专四考试前一天晚上她还在港大做last week的最后一个quiz,做完后连夜赶回上海,第二天上午在交大考完专四,下午又马不停蹄地去市区参加毕马威精英计划实习的笔试。
最后她在港大的last week顺利结束,专四考试也通过了,还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实习offer!她说起这段经历总是很感慨,从那时起,她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同时handle这么多事情。
你看,她一直很勇敢很主动地在向前迈进。
小Q本身对英语专业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大学四年一直在尝试各种工作,做了五份不同的实习:PwC Strategy、管理咨询和KPMG审计、Nielsen产品设计、Millward Brown数据分析、Stryker市场&教育。这些实习经历让她更加确定了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
在毕马威做审计期间,她发现自己非常不喜欢枯燥、重复、缺乏创造性又没有成就感的审计工作,也不愿意毕业后马上开始“挤地铁+加班”的生活,所以小Q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并且不选会计和英语专业。
由于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当时我们的培训师建议她,去逛逛美国大学的官网,挑一个喜欢的专业。
就是在看学校官网的期间,小Q发现了business analytics这一项目,虽然BA对于数理要求比其他商科专业都要大很多,但她依旧决定申请它,并且只申请它。
我后来问她为什么这么笃定,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点,就是不怕尝试,并且相信自己就算起步晚,也可以做到。
<后记>
两位同学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不是一下子就发现自己的方向,而是一直兜兜转转地在尝试探索,一个换了三份工作才找到方向,一个做了五次实习才发现所爱,但是他们一直在探索自我的路上不服输的死磕着,有迷茫、害怕、退缩……但绝不放弃。
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没有一个人敢打保票自己很了解自己,包括我也是。
人心善变,我们能做的就是经常问问自己,经常做些尝试,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内心。
by爱讲故事的劲波
想了解更多请加小助手——FUN小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