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这样一段时光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很庆幸这几年阅读了大量亲子教育的书,在陪孩子成长的时候,自己也得到成长。
在心理学知识中,察觉自己,也照见别人,反思自己的是否做对了,也试着去理解和原谅自己,宽容和帮助别人。
父母的语言、行为模式都在影响着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这个道理恐怕几乎所有为人父母都很清楚,我们常常用“言传身教”来定义。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眼见即是事情的真相,也是他模仿的对象。但是,孩子也有和顺期和不和顺期,通常父母在孩子和顺的阶段,亲子关系比较好,而到了不和顺的阶段,亲子关系就转变得紧张。这方面的研究,许多研究只到孩子12岁,其实,哪怕是孩子到了五六十岁,对于父母来说,他也还是父母的孩子。这就是一生都不可能改变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今天犯的这个错,我有没有提醒过你?我跟你说过多少遍?”这样的话背后的潜台词是:“这事儿你不能怪我,要怪就只能怪你自己。”这是父母在跟孩子划清界限,这是父母的潜意识。然而,恰是在孩子犯错的时机,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我们把它认定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或“关键问题”,家长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没有发声,没有规范、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是一种遗憾的错过,也是另一种溺爱。
Z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他的父母没有在家提供给他玩游戏的机会,于是他偷偷的跑到网吧去玩,一开始旷课一两节,后来就旷课一整天,他的父母很忙,当他们接到老师的电话反映情况时,Z已经连续旷课好几天了。他妈妈接到老师投诉后,把Z暴打了一顿,Z因此夺路而逃。多少年以后,每当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都只记得他夺路而逃的情景,而不是妈妈询问他为何逃课的场景。这就是典型的撇清关系的做法,在他妈妈当时的眼里:我已经告诉过你不能玩游戏了,你还去玩?既然你明知故犯,那么你就要受到惩罚。她没有去探究孩子为什么沉迷电子游戏,白白错过纠正孩子行为的好机会。而事情的真相是,Z遇到了一个极苛刻的老师,而像Z这类有点调皮的孩子,在这位老师的眼里,就是个“麻烦的孩子”,Z每天在班里接受到的是这位老师无尽的批评和冷漠对待,于是他在玩游戏中寻找另一种乐趣。他的妈妈不但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更没有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会Z如何遵守学校的纪律,如何正确认识电子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于是,Z以后玩游戏的时候会更加小心谨慎不让父母发现,并且,他一直在等待长大离开父母的那一天,他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
这种模式的背后延伸的内容是:孩子不能跟父母坦言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会花心思去揣摩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表面顺从,而内心叛逆。小到日常的事情,大到工作、结婚、生子,他会采纳父母意见,和一个父母觉得比较理想的女孩结婚,他也会征求父母意见,他生几个孩子合适。表面上看这一切都很和顺,但这生活绝不是孩子想要的生活,他不会花太多心思去经营,甚至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很认真的对父母说“这难道不是你们想要的结果吗?”
所以有一些父母在孩子长大时候,很开心的说,自己花了很多力气,终于把孩子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他按你们的意愿生活在你们喜欢的城市,按你们的意愿结婚生子工作,按部就班,一切看起来是多么和谐美好,但孩子潜藏于内心的需求一直被忽视,他看起来“听话”,实则“懦弱”,在潜意识里,只要一遇到某件小事,潜藏在他内心里的念头就会一跃而出。比如在处理亲密关系时,当对方的表现不是他想要的模样,他就沉默不语,并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无法沟通上;比如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但为什么不换工作呢?觉得这份工作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天天埋怨公司,却还这么一直耗下去,却宁愿一直耗下去也不找出路;比如某天他闯出个大祸来,仍希望父母能帮他解决,而这已经是第N次了。这个时候,做父母的是要抱怨孩子长不大、不谙世事、啃老?还是继续觉得没有办法,硬着头皮也要帮他渡过那一个个没完没了的“难关”?
不要抱怨,因为这些,都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自己亲手埋下的种子,它在孩子长大之后,生根发芽了。孩子到了四十、五十岁,而父母已经白发苍苍,却仍要帮孩子解决他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是你们的亲子模式。因为父母在孩子每次发生错误的时候,没有抓住这个教育机会,一次次错过了。
要解决他自身的问题,是要他帮助他建设他的内心,就像要教他学会游泳,而不是帮他换泳池,或拉着他一直游下去。
inh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