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看了《绿皮书》,这部顶着奥斯卡最佳影片光环的电影,目前豆瓣评分8.9。
尽管这部打着“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旗号的影片自上映以来,在剧本的真实性上有着不少争议,但单从演员和剧情张力来看,个人认为是相当不错的。
影片的两个主角Tony 和Don Shirley(虽然后者演员凭借此片获得最佳男配角的称号,但我坚持认为他是主角之一),在肤色,阶级,性格以及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Tony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白人,他听着黑人音乐,吃着垃圾食品长大,混迹各种三教九流的场所;Don则是一个生活在顶层的黑人,有钱有教养有学识,举手投足尽显贵族气质。
如果说Don是一块黑皮裹着白心的“奥利奥”,那么Tony就是一颗白皮裹着黑心的“芝麻汤圆”。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奥利奥”雇佣了“芝麻汤圆”做了2个月的司机,故事就此展开。

影片背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在美国尤其是南部地区,种族歧视非常严重。以至于黑人需要一本专门的“绿皮书”方可出行。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通过这两个主角之间的形象错位与反差,使得“种族歧视”这个敏感而沉重的题材变得俏皮起来。
影片中几个有趣的名片场,包括Don前脚表现出对炸鸡的无比嫌弃,后脚被Tony硬塞了一大块炸鸡后就翘着兰花指吃得一脸幸福。还有Don一边吐槽Tony的文笔渣得像勒索信,一边认真地帮他写家书的情节也被人津津乐道。

和Tony大大咧咧,直率乐天的性格不同,Don的定位非常尴尬,一方面,他的言谈举止与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同胞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由于种族歧视的广泛存在,他也难以融入白人上流社会。
整部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Don在雨夜中对Tony咆哮:“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如果我既不够黑,又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么托尼,你告诉我,我是谁?)
这是Don第一次将他内心的不安,纠结,愤懑宣泄出来,这一次的袒露心声不仅消除了他与Tony之间的隔阂,也是他接纳自己的第一步。

一直以来,Don都活得小心翼翼,影片中有很多Don被歧视的桥段:高级服装店拒绝为其试衣;在酒吧无缘无故受到白人欺负;日落小镇在天黑后禁止黑人逗留;他甚至不能使用白人的厕所。
每一次,Don都用一种过分的克制隐藏自己的内心,明明被歧视受欺负,就连反抗他也是彬彬有礼的。
直到最后一场演奏会,一家餐厅邀请Don演出却不允许他在此用餐时,Don第一次“罢演”了。因为Tony曾告诉他,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就像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所以,当遭受不公时,与其隐忍妥协,不如痛快地表达出来!
当Don放弃在豪华餐厅,而是选择在一家黑人小酒馆纵情演奏的时候,他终于不再纠结于自己是一个“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个为白人表演的“黑人娱乐者”。
没有合约的限制,没有水晶吊灯,没有Steinway钢琴,没有穿着考究的听众,甚至没有他的三重奏搭档。这一刻,只有Don Shirley和他热爱的音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融合着旋律倾泻而出。我喜欢那个笑得“见牙不见眼”的Shirley博士,这样的博士比任何时候都来的有血有肉。
这是Tony教会Don的,虽然暴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一次“毁约”或许会比“忍耐”更能激发人们对于“种族歧视”问题的思考。

我非常喜欢大结局中Don与Tony家人拥抱的画面,不管这个结局是否有违于真实故事,也无论“黑白一家亲”是非过于理想化,我喜欢这样的Don和Tony,透过他们的笑容我看到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