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一直在想文章写不好、思想不深刻,是书读得太少?大号的作者说一年读完200本书,俞敏洪说3个月读完60本,我确实读得太少。所以决定下午去图书馆换一批书来。
出发前我把最近的书理了理,想着哪些书该换了。却吃惊地发现这一年来我读的书可以排成一个小排了。
这些还只是我手头上现有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还到了图书馆,如《明朝那些事》、《孔子传》、张爱玲的小说等;还有在先生、弟弟或朋友书房那借读了《论语译注》、《儒林外史》、《杰克伦敦小说集》、刘心武先生的心理书籍等。还有为教育孩子读的育儿相关和众多的少儿读本。还有《红楼梦》《三国》这些名著,有时心血来潮想到某段也会拿来翻一翻。还有各种《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想仔细算算,发现手指完全数不过来了。这一年多来看过的书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这一年多来,大宝在家时全职带孩子,后来大宝上了幼儿园又去到医院工作,中途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搬了两我次家,在没有老人的帮助下,带娃工作操持家务怀二胎,挤出的零碎时间居然看了大几十本书,也算是没有荒费。在之前的日记里,我还非常怀疑自己一年有没有读到50,还是太谦虚了。
可是这这些貌似一定数量的阅读量对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囫囵吞枣,不解其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先生很早就告诉了我们学和思考的关系。
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学者说,读书不做笔记其实就是在翻书。
读书需要思考消化提炼总结,读完后书本中的精华便转入你的灵魂。翻书只是图一时快感,当下消遣了觉得自己有文化了,关上书过了段时间书名都不一定记得对。
如此说来,这一年多来不过是翻了近百本书。
多读书就能写好文?
读书时也有很多震撼,如读了日本井上靖先生的《孔子》,被这位长者对孔子第崇拜震惊,带着无比尊敬的心情重读了《论语》,继而对怀有如此博大精深智慧的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图书馆上网查了很多孔子的事迹,对他周游六国教育弟子心怀天下有了很多的感悟。
多读书就能写好文?
如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团圆》,从开始不知所云到完全沉迷,反反复复读了四五次,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仔细揣摩。随后紧接着对借来张爱玲的小说集,另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仔细研读,《半生缘》不过十来万字,我看完后却写了近两万字的读后感。
多读书就能写好文?
如古诗词,为图方便买了这本大合集,放在床头每天临睡前翻一翻,突然有到哪一天发现不管翻到哪里,每篇诗词我都读过了。不管是《诗经》《离骚》唐诗还是宋词,任何场合看到这样的诗句都会有些别样的感受。最近又把经典诗词的背诵提上日程,经常自己会莫名地把不相干的诗句自己组合起来,真正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最近精读的一本书是德籍犹太小女生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其实是本少儿读物,在书店无意中看到却很感兴趣,一拿起来便觉得放不下手,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星期又读了两三遍。对世界历史形势感触一本甚少的我又一本心思地想搞清楚为什么犹太人要遭受如此大的磨难,脑海中又回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犹太钢琴家自述的二战小说和一些二战电影,但还没有搜集完整。
还有在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中读到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对先生分析的作文之法没有半分领悟,却对例文中徐志摩初春早起寻找春天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借了完整的徐志摩先生的文集来,又谋划着去找他的诗集和生平故事。
这样看来,我读书也并不是一味地没有选择,在个人的喜好上也在深度的发掘。可为何却无法有效输出呢?
经过浅薄的分析,原因有三:
一、尽信书。家人评价我十分模式化,若认可书中的某些观点便坚信不疑。同时 ,我还有些强迫症,听音乐我要知道歌词,否则便浑身不舒服,看书亦如是,一本书其实开始不能领悟,或者观念无法认可,但我会一直思考反复阅读一定要达到自己认同的地步方会放手。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要精读亦要泛读,求同存异,其实放下书本,换个角度去思考会给自己更大的思维成长空间。
二、未选择合理做笔记方式。看书我也做笔记,可我从不愿在上面留下半点痕迹。往往看到精彩处十分感慨,可惜手边没有纸笔或者段落太长不愿打断阅读去抄写,待全部结束后回来再做笔记,已经时过心情迁,很多最初的感触已有些淡化,最后留着笔记本上的似乎是应付式的登记,少了很多意味。还有的时候抄着抄着觉得太长,随便一点琐事便终止了。其实很多网友提供了很多现代做笔记专用APP,十分实用。我决定要尝试着启用,APP与传统笔记交替进行,各种发挥作用,争取不再让读过的书空白飘过。
三、有质量的读后总结。读书的目的最终是为己所用,古人云“开卷有益”,几乎所有地文学作品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读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感悟。如我读孔子,对几千年前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对孔夫子执着的精神和超凡的人品敬佩不已,花费了时间与精力我得到指示孔夫子很伟大这个笼统的概念,这并不比没有了解他过往的人领悟更高明。再者,读张爱玲小说十分崇拜,可一篇读后感基本顶半个小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作为原创者的本人我都不一定会去精读自己的长篇大论,更何况旁人。因此,及时地输出有质量的读后感一方面加深自己的印象,可有效提取价值信息,亦是对学习的一种约束。
贪吃蛇遇到方块就吃掉,尾巴越来越长,最后终究逃不脱撞死自己的命运。这世上很多事包括读书,无论打着多高尚伟大的名义如不注重消化,最终亦是作茧自缚。
后面我准备将读书的速度放一放,不去追求一年100本、200本的速度,每个月选择性地读三五本,对之前读过的有感触有想法的书进行回顾,如孔子、张爱玲,系统地总结和归纳。然后,决定将花了不少时间仍未有太多收获的写作论放一放,先从如何处理时间和如何读书开始。
要想跑得快,先要走得稳。
如网络所言,慢慢来,其实会更快。
我已经决定一步一步放慢脚步慢慢地去追赶大家了,请等着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