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十讲》读后

借用书中的内容简介部分的话来简评此书——这部著作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大量典型案例,流程图,图示,表格等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可操作性很强。
网上有人调侃,纵观各大高校的招生录取,选择师范专业的都是第二梯队以后的人才。又有人说,老师当得久了之后,就只能站在这方寸之间了。有人反驳玩笑道:有人问我,你除了做老师……你还会什么?我的天哪,我想笑了……做老师,要具备以下条件:会电脑、会设计、会摄影、会微信、会沟通、会演讲、会培训、会算账、会法律、会咨询、会看人、能熬夜、能早起、能受气、懂舍得、懂政治、懂娱乐、受得了忙、守得住闲、还要会伺候人;只 要是在这个行业里混几年的,估计不成精,也已经看破红尘了。你以为做老师容易啊?
做老师,我们是认真的……虽为调侃、玩笑,却也道出了教师的职业困惑与些许无奈。更不必说教师中的“特战师”——班主任。而在看陈宇老师的《十讲》时,便更深刻地理解了上文中的玩笑。所谓职业无贵贱,“在其位就要谋其政”。陈老师在书中不侧重理论的由来与重要性阐述,而更多地着墨于实际的可操作的方法与步骤的探讨。
读书中甚至有一种要“拿来主义的”的感觉——如此多的妙法何不拿来在班级里使用。 “减少班主任专业文章的感性和个性化成分,加强班主任工作方法的研究的科学、系统性,使读者对“班主任”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去掉那些感情色彩丰富的,不可复制的,无法推广的,与班主任个人魅力有关的案例;抽丝剥茧,剩下的才是真正可以支撑班主任工作务实体系的骨干内容。“
班主任工作可以分为两大块:针对班级整体的管理工作及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工作。可理解为“对事”和“对人”。二者兼顾,侧重于班级管理方法的研究,探讨一名“职业化班主任”如何利用职业化的做法打理班级,科学、规范、可操作、可复制,让班主任朋友们一看就明白如何上手,是我力图达到的目的。”
摘录以上两段,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其一,陈老师的专业化思维与良苦用心;其二,职业化班主任,一定是有章可循,而我现在须要做的就是去寻找这些“章法”——像班主任那样去思考。
以下是我在读书时直接感触最深的三点;
一、工作为自己而做,而非为领导而做。制定工作计划,开学初认真思考下这个学期该做点什么,制定一份务实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这是为自己做事,受益的是自己。不去抱怨工作的繁杂而是条分缕析地思考实际问题,如何处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工作能力。 这便是“职业化”——追求工作实效,但并不简单粗暴。
陈老师(高一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中,涉及到:组建班级工作小组,学习小组;开展“感动班级人物”活动;开发“自塑教育”系列班会,培养学生的能力;成立专门小组,美化班级环境;一个学期与学生谈心交流次数要达到100次以上,平均每个学生每学期交流2至3次;每周批阅周记,评选优秀周记;优秀周记由学生录入形成电子稿,以备适当的时候结集印刷。
前十周的班级工作重点中涉及:值日生工作、培训值周班委、培训课代表、午休管理、作业管理、课前准备管理、手机管理、迟到管理、诚信管理。从中我们能看到的是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陈老师说,面对各项工作,班主任想到的应该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谁来做”。
这种转变是有战略意义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有:关注、监督、帮助、检查、记录、评价。班主任要成为教育专家,而不是勤杂工。这 就是为什么很多班主任忙得焦头烂额,却无法体会到所谓的职业幸福感,因为“保姆与勤杂工”是体会不到“教育”本质上的幸福的。
将学生可以做的工作交于他们;其一是对学生的信任,其二是在长久的工作中,也是自然而然对学生能力的锻炼。通过规划,将一个学期的班会课提前安排好,提前通知准备,按时召开。能预设的可以提前做,需要反复做的要设计合理的操作程序,这样就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此即为举重若轻,高屋建瓴、从容不迫。
二、拖延是工作的大敌,问题需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不要拖沓。在纸上简单列出一天要做的主要事情,一件一件地完成,每做完一件事情,从清单中划掉一件。这样做会让你很有成就感。早晨思考至少五分钟,一天工作有效率。
新东方的一位英语老师——艾力写过一本书《你一年的8760小时》,他以一种更为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来激励我们前行。书中向我们推荐了一种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34枚金币时间管理方法。他将30分钟设想成为一枚金币,那么正常从早晨7:00钟起床到晚上12:00睡觉共17个小时,那么我们就有了34枚金币。将自我的时间假想成金币也是很应那句名言——时间就是金钱。在使用金币时,我们就更加珍惜,也就能更加提高我们的工作的效率。
此方法与陈老师所提倡的时间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倡导的时间管理理念。不得不说,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之下,“效率”是相当重要的。
三、陈老师多年的习惯——顺着学号永不间断地和每一个学生聊天,谈心,很多老师都夸赞过他这个习惯。这个习惯虽然很简单,却是我带班成功的一大法宝。其灵感来自于“霍桑效应”——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当“我”被关注时,我表现将更加优异。读到此处,想起了梅老师在“班主任突围”讲座中所提到的一点——用小本子与学生交流,与此处陈老师的坚持个别谈话异曲同工。“师生对话,是最古老,最经典的教育方法之一。
这一点无论是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中国古代的孔子等大师的教育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我个人接触到的大量案例也表明,坚持长期地、大面积地和学生谈话时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持续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而言,可灵活选择最合适的谈话时机,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生明白道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使明白了道理,表现也还会有所反复,这本是教育中的再正常不过的事。学生的转变不仅有教师的教育引导,还有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感悟在起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做的这些分外之事,看似无用功,其实做到了真正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谈话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大,特别是对一些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中等生,效果尤其好。”
此方法值得借鉴,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年带班,自己坚持一年的与学生在自习课、辅导课及课外与学生交流的那些场景。即便是不是陈老师所坚持的持续谈话,有些时候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也还是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接下来我还应该调整自我工作方法,加大与学生的交流频率,是 自己的工作再有新高度。
机缘之下,我们都将自己放在了教师或者班主任这一份职业之中。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逃避是解决不了什么实质问题的,相反只会让自己在泥沼中越陷越深。所以我选择迎风而上。

007是的有趣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