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人类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一方面,我们只能够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世界,离开了这些感觉器官,我们无法感知世界;如果我们不刻意的去感知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是不存在的。就如同身处喧嚣的城市间,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的苦难,那么战火连连的国度、濒死挣扎的难民,于我们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即使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也很难确定这个感知是否真实,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很可能先天的带有规定性。是这种规定性,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世界,而非他人的世界、也非猫狗兔牛羊马的世界。
(二)
人类的认知是千差万别的。一件事情,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在他人看来则可能是匪夷所思;一些事物,在古人看来是异想天开,在今人看来是稀松平常。昨晚打车途中,计程车上音乐台播放着台湾歌手刘文正的《三月里的小雨》,在与司机师傅的交流中突然意识到,我们很久以前是播放磁带听歌的,而今天的小朋友们对磁带已经极为陌生了。如果我们要试着给今天的小朋友讲磁带和录音机的故事,他们很有可能听不明白、而且会感觉那是一种很高科技的产品。
(三)
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差别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看待同一事物时极易形成“鸡同鸭讲”的局面。网上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对相伴多年、感情很深的夫妻,每当做鱼的时候,丈夫总是把鱼肉给妻子吃,而自己吃鱼头。有一次,妻子在病中问丈夫:我可不可以也吃一次鱼头啊?丈夫说:可以啊,但是,你不是一直爱吃鱼肉吗?妻子回道:我从小一直就爱吃鱼头啊,这些年来我看你爱吃,所以就没有跟你讲啊。丈夫叹了一口气:唉,实际上我爱吃的是鱼肉。我一直以为你爱吃的是鱼肉,所以我才吃鱼头呢。这个温暖的故事告诉我们:夫妻之间的认知偏差尚且如此,其他人之间就更不用论了。
(四)
有一个简单却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如果不刻意练习,我们很难深刻的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这使得我们极易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认为自己全然是正确的,他人全然是错误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全然的正确,就源自于我们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把握了客观规律。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的有趣、同时也是悲哀之处即在于:眼耳鼻舌身意从功能上讲无法探究到事物的真相,然而大脑却天然自我欺骗“自己能够探究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处于大脑的自我欺骗之中而不自知,而大脑常常也以自我欺骗为乐。
(五)
某先生在近期的工作调整中深刻的感受到认知局限性对工作的重大影响。某先生原为某一部门负责人,干部调整后,同时兼任两个部门负责人。由于他要接任另一部门工作,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此一部门原负责人的工作。此人思维敏捷、博闻强记,少年得志即执掌公司最核心部门之一。外人评价为坚持原则、能力突出。某先生与此人交好,意气相投,但接任其工作后发现外人评价远非事实本身。以某先生的观点看去,该部门在此人的领导之下,沟通缺乏、相互隔膜,矛盾累积、士气低落。这种状况一度颠覆了某先生对此人的认识。
随后,某先生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自己带领部门的能力虽然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未来接任者,是否也会产生如自己现在般的看法?
(六)
进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基于认知偏差的存在,妄议他人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甚至可以更加明确的强调:所有针对人的议论都可以称作是“妄议”。
我们认识一个人,主要应当通过他做了怎样的事情进行判断,而不应主要的通过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因为“感觉”是一种相当不靠谱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就显得越加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更加明确的强调:认识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了什么,不要听别人说了他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要看别人说他做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