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盛极而衰的过程。当一个朝代兴起时,吐故纳新的施政都比较顺利;当一个朝代走下坡路时,矛盾四起,危机四伏,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又必然是一场生死博弈。无论谁有多能耐,或施政纲领有多好,想改变这种颓势,必定会触痛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最终会受到一些人的反击或迫害,加之改革者自身的一些原因,往往改革以惨淡结束。
如改革者中最悲剧的人物商鞅,遭遇旧贵族诬告车裂而死;以皇帝之身兼任改革者的王莽改制,国灭身亡;就算老谋深算、“不予自身求利益”的张居正,死后也被反攻倒算,全家被危害致死,本人也差点被明神宗皇帝开棺鞭尸。
虽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如他《褒禅山记》中所描述的举火探洞般半途而废,但改革家中王安石得以善终,还被封为荆国公,可以说是个例外。究其原因,一是遇到了赏识和力挺他的好领导宋神宗;二是宋代对待士大夫的开明政策,开国皇帝对知识分子有“不杀”的戒令。王安石面对顽固保守权势,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和决心,锐意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巨大的改革家”,也是当之无愧。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二十七岁就担任了鄞县县令,现为浙江宁波市鄞州区,这里成为他改革前的一块试验田,像变法时推行的青苗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法、市易法等,在鄞县任上已有试行,并初见成效。
王安石知鄞三载,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明代鄞县曾于山中建庙纪念王安石,后因处深山,致祭不便,且年久失修,遂有移庙之议,下水、绿野两村争相移庙,一村抢得王安石神像,一村抢得王安石神主牌位,于是两村各建一庙,可见王安石受民众爱戴之程度。
来到东钱湖东岸的下水村的王安石庙,大名叫显忠庙,恰逢正在维修喷漆,好在可以进去一览。门厅正面绘有王安石像,两旁书有王安石《鄞县经游记》和《整修忠显庙记》。大殿五开间,正中塑王安石坐像,手握书卷,神情安详,梁间高悬“勤政爱民”匾额,左右屏风绘有王安石治鄞壁画。天井有挑檐歇山顶戏台,既为唱戏娱神,也是不忘先贤的宣传舞台。

王安石既是伟大的改革家,也以文学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这在改革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就使他的身上多了一份改革者少有的书生意气,不通圆滑,性情固执,人称“拗相公”。也因为这种个性,导致改革有些急于求成,许多法令轻率出台,加之用人不当,天灾人祸,以致变法受到多数士大夫的反对,最终退隐南京半山园。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身处改革的时代,对历史上的改革者多一份敬重,多一些宽容,且对改革成败可多一份借鉴,以利早日实现腾飞之梦。改革者为天下谋,自然会彪炳天下,永载史册。
东钱湖畔,我记住了这位“三不足”的改革家,仿佛仍在擎起火把,烛照暗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