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看了一下电影《无问西东》,听说这部片子很好看,看完之后让人不禁叩问,叩问自己、叩问这个时代,世俗那么强大,除了功名利禄,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可能?
这部电影在设计上非常的特别,有四个跨越时代的故事穿插而成,每个故事看起来都是独立的,而每一个故事当中,主角又与下一个故事紧紧相连。
你是否也置身于麻木的忙碌
四个故事当中,第一个故事是清华学堂的那个民国时期,那就是1923年。学生吴岭澜文科优秀,老师劝他转专业,他却觉得因为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所以他不想转文科生。
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告诉他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回观现在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与踏实当中,天天忙忙碌碌,可是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别人做这个自己就跟着做,或者只是看看电视剧,打打游戏,刷刷抖音,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比如说自己有时候每天都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但是结束之后虽然会有一点满足感,却也更多的是疲惫感。究竟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快乐与平和,常常会被忽略。
当年泰戈尔到中国演讲,陪同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他们究竟是从哪里获得这份从容,其实也是源于他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
鼓舞人心的永远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故事的第二段讲的是,1938年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中来自富家子弟沈光耀的故事。作为一个富家子弟,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他选择了到昆明条件简陋的西南联大就学。
这一点非常佩服他父母的教育观,不管他做什么选择,父母都尽量支持。因为在父母看来,生命在于体验不同的活法。当然在他决定当兵之后,父母还是反对。父母担心的是,当他还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时,生命就没有了。
不过最后在空军教官一段话当中,特别是在昆明被日军轰炸之后,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他还是毅然决定投军。因为他知道国家亡了,小家也不会有好的生活。在从军的过程当中,他还会给一些没有饭吃的小村落投放一些零食。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世俗有时强大到没有改变它的想法
电影的第三个故事是发生在文革的前一年,三个相互扶持的孤儿看似情同手足,但危机来临的时候,还是有人会选择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保全自身,放弃别人。当然代价也就是他可能会愧疚下半辈子,最后用生命却成就了另外两个人。
故事的第四个故事就是现代社会了,某广告公司的职员张果果资助了一家有四胞胎的家庭。他前同事告诉他,之前资助的一个孩子,最后成为资助了一个家庭。这让张果果也十分的犹豫。工作中被怂恿用出卖来博取成功也时常发生。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或许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那种面临生死离别的选择,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是非的选择,有些时候也不一定是是非,或许只是黑白中间的灰色地带,这个时候要选择坚定自己的立场也不一定是容易的,但是这也正是考验我们自己的时候。
或许是当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也是会遇见很多很多声音,你会听到很多种价值观,有些“为了你好”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信了,慢慢的也就顺从了世俗。
如果大家都选择同一个方向,为了所谓的体面忍辱负重,为了安稳而放弃自我,这人生又有怎样的期待?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以泰戈尔的一段话结尾,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的演讲中说到,“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