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芈姝失败的原因
(1)不够聪明,让她失去君心
芈姝不够聪明,这是秦宫中顶级高手们公认的,是芈姝的是硬伤,这导致后面她一系列的决策都是错误的。
在与魏夫人交手的那些事件中,她每次都被魏夫人耍得团团转,不是被利用,就是要她在秦王面前蠢相毕露。尽管也没伤到她的根本,可是却给秦王留下愚蠢的印象。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原著中有写到秦王关于后宫女人争斗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秦王喜欢那种争斗型的女人,他总觉得后宫中的女人时间久了,都没了生机,变得了无趣味,而魏夫人和芈月,都是高智商的人,她们有极强的目标,而且极有斗志,不像其它后妃那样。这也是他为何不处置魏夫人的其中一个原因。
唐夫人和庸夫人(电视剧中是秦王的姐姐,原著中是秦王的原配夫人),是秦王最信任的,她们都没成为王后,尤其是庸夫人,宁愿远离秦宫,让出后位,让秦王以政治联姻来巩固朝政,自己则默默在行宫中忍受寂寞和相思之苦。
她们和芈姝没有可比性,芈姝头脑简单,反应愚钝,在政治上一窍不通,和秦王的思想不在同一高度。而且在数次事件处理中,芈姝显露出的都是一蠢,再蠢,只不过因为朝政的缘故,将息着她而已。
这样,芈姝在秦王的心中,就如同虚设,如果朝政需要,她随时都可成为弃子。这一点在后面芈月要离开秦国,张仪劝秦王不妨赌一赌国运,秦王追回芈月后,立刻培养赢稷,欲废后另立太子,这个转折就被印证了。
而芈月就不一样,她本身就比芈姝聪明,对政治有天生的敏感,脑筋灵活,应对办法多,深得秦王喜欢。秦王就着重培养她这方面的才能,最后她的思想和秦王站在同一高度上,不光是在感情上,在朝政上也有更多的论点,而且几次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建议,都让秦王感觉耳目一新。
芈月和芈姝,秦王当然情愿选择芈月。芈姝只是他嫡子的母后,是他大秦的王后,除此之外就什么也可以不是了。
失去君心,是芈姝的第一大失败点!
(2)任用楚宫宫斗老手,不符合秦宫当前形势,因地制宜
芈姝的团队,只要是以玳瑁为主。她几个媵侍中,芈月能力太过强大,就被魏夫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早早地用离间计,让芈月和芈姝产生了深深的隔膜。剩下的就是孟昭氏了。但孟昭氏同魏夫人一样,善把清水搅成浑水,在和氏璧疑案中被清洗出去了,然后就只剩玳瑁一人,对芈姝最忠心。
这玳瑁原是楚威后的侍女,芈姝入秦时,威后不放心芈月,就让玳瑁在路途中准备害死芈月,以绝后患。
玳瑁就跟着芈姝到了秦宫,她在路上没有害死芈月,因为芈月帮了芈姝好多忙,几乎是拼尽性命,换得芈姝的顺利入秦。因此,玳瑁在芈姝身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防着芈月,非常时刻,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芈姝。
玳瑁忠心护主,是芈姝最信赖的人,但玳瑁却因为她自身的局限,反而害了芈姝。
玳瑁是跟着威后的,威后在楚宫中的一切所为,玳瑁都是知晓的。威后狠戾冷酷,在后宫中很是跋扈,对嫔妃也极为压榨,非死即伤的事儿是家常便饭。玳瑁耳濡目染,习得威后的手段,以后在秦宫中,自然也以这样的手段去对待后宫其他人。
芈姝也是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肃清芈姝的对立者,玳瑁没少出主意,可是她却忘了,芈姝没有楚威后那样的心思和计谋,没有能力把一件事前后都处理得天衣无缝,这就如一个有缝的鸡蛋,怎么捂,蛋液都是会漏出来的,除非另换一个。
为了帮芈姝,玳瑁不惜铤而走险,对芈月做过两次错事,最终以害赢稷被抓住。原著上写的玳瑁即使死了,也为芈姝扳回了赢面,但她是彻底伤到了芈月,这是秦王所不能饶恕的,但是玳瑁已经死了,那就只能怨到芈姝身上了。
所以玳瑁的两次针对芈月所故意设置的阴谋,明面上是为芈姝好,实际上却是害了芈姝,让芈姝在秦王心里面彻底寒了心。
玳瑁是楚宫老仆,她衷心护主是没错的,但她却没意识到,秦王赢驷不是楚威王,芈姝也不是昔年的威后。赢驷可能更比楚威王明察秋毫,入木三分,芈姝根本不能和威后的狠毒和阴险相比。她在秦宫中,可谓是孤军奋战,没有合适的帮手,也找不到称心的武器,最后勇猛用尽,却害了主子。
芈姝团队中玳瑁愚蠢的举动,再次让芈姝在秦王那里印象大肆减分,特别是她伤害到芈月和赢稷,这是挑战秦王的底线。更让人可气的是所有罪责,玳瑁一人承担,没有芈姝半点关系。
但这背后,芈姝要说不知道,又有谁能信,最终,芈姝难逃罪责,即使她真的被玳瑁蒙在鼓里,也有纵容下人自责,管束不善,不然玳瑁又哪敢有这样的胆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