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动笔,感觉再不写点东西就要生锈了。
回想起这一周以来的生活,甚至有种活在梦幻里的感觉。访友、贴对联、逛亲戚、聚餐……悠闲、自在,很舒服。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我最终确定下来的生活。
1
“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我听到了越来越多像这样的感叹,但这并不可怕。年味变淡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十年前,我们的年味是靠物质支撑起来的“过年要吃好点、穿好点”;而现在,这些原本在过年才有的东西可以在平时得到,所以很自然地觉得没什么,不需要新衣,没有了仪式感。
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警惕。年味应该是靠精神支撑起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团聚,却缺失了对文化及其价值的认知,缺失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没有使其与时俱进,于是,年味变淡了。
相比较年味变淡,越多越多的人厌烦春节的到来,感觉浑身不自在,尤其在敷衍亲戚的时候。大多数亲戚的价值观是相似的——找个好工作,嫁个或者娶个好人,生孩子,完成人生的使命,这才是他们眼中正常的人生轨迹。而丁克、同性恋、终生不婚,这些都不应该存在,会这么做的人都是变态。
亲戚们无视人生里的所有可能性,所有不符合他们心意的都该全盘否定,如此简单粗暴,但这不符合时代。这个时代里,钱固然要赚,生活固然要安稳。可是,有些东西比钱、比生活安稳来得更重要,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活成别人眼里成功的样子,或者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那不叫人。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任何一种可能的尝试都值得我们努力并等待。不管是年味变淡还是对春节的厌烦,都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问题是存在不变的,我们不可能一味逃避,尝试着沟通,解决问题。
2
而不管年味是浓与淡,春节之于我们,意义可能在于,让我们可以有个机会:聚在一起、收到祝福、送出祝福。
有个朋友很有心,借着春节这个机会,利用微信提供的“微信春节定制表情”,花了三个多小时给微信里的每一个朋友做了一个祝福表情,然后一一发送。怎么说呢?很厉害,很有心,只不过还是觉得太麻烦……
每到节日,尤其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总会有群发的、私发的祝福来来去去。但说句实在话,真不太喜欢群发,不论是给别人发还是别人发给自己,聊天记录就那样从中秋快乐、平安夜快乐再到新年快乐,感觉就好像只有这些时候能快乐而其他时间不行,虽然本意不是如此但真的没必要。就像我不喜欢收到QQ提醒的生日祝福一样,所以每一年都会在那段时间把自己的生日在公历和农历来回转换,让QQ没法提醒。真的没必要,如果不知道的话。
这个世界是开放的,但我始终觉得祝福应该是隐私一点的、安静一点的、平淡一点的。恋人的“生日快乐!”比朋友的长篇祝福更让人愿意去珍惜,不是吗?
所以,不急着去祝福每一个人,去关心在身边的人,在心里的人。不要参与各种聚会,选择真正想去参与的,选择可以让你留念的。
这才是春节里,你该做的。
3
本来这几天是想出去走走的,奈何春节在家吃坏肚子,只好先想放放。
除去吃坏肚子这件事,就说这一周,从二十九到今天,我比较空闲的这些天,我真的很开心,就好像生活在理想家园一般。
怎么解释这个“理想家园”呢?在江财上的一节课里,老师从精神、形态还有边界三个角度进行解释,并且举了三个例子——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沈从文的边城。如今看来,这个小乡村也是可以看成一个理想家园,就像桃花源那般——淳朴、简单、自在。而这些是在学校、在社会所没有的。
我经常讲一句话——虽然我选择的不是远方,但只有到达远方,我才能留在我的“吾心安处”,留在我想留下的地方。所以,在外,我会拼尽全力去努力、去体验、去理解生活、去学习技能;但回来,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不想去想、不想去做,我就只想把时间放在我的家人、朋友身上。
这些天的生活就如我文章开头所说,自在、舒服。聊聊天、做清洁、贴对联、看看老房子、逛逛亲戚,吃顿团圆饭……在家的这些天就真的像是在家里一样,很安心、很放松、很自在、很平淡。
生活本来就该是平淡的,这样的平淡不应该加入忙碌,否则就会变得乏味;生活应该是平淡,但有味的,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一些值得开心的,哪怕是拿个塑料瓶放个番薯装上水,看着番薯抽芽长叶,这也是一件乐事。
4
元旦零点的时候我曾简单做过总结,却沉重得无语,只有静静感受。
而除夕夜我做了些总结,是感谢。成长至今,我最想感谢自己,虽说从小听话,但很高兴的是,当我越是长大,我越是叛逆,越是懂得做出自己的选择,走出自己的人生。其次,我想感谢来过我的生命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造就了今天的我。
我很满意,所有我感谢。
新的这一年是鸡年。提到鸡,有人想起的是困扰人类上千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深刻问题,有人想到的早起的鸡鸣闹钟,有人想起的好吃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也有人想起的,是鸡汤,比如我的这一碗。
鸡年的第一碗,虽然有点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