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只是周公一直留在周都城辅佐成王,其子伯禽是鲁国第一任国君。
提起周公旦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公吐哺”的故事。他一生至真至纯,为周王朝的兴盛呕心沥血。
当年武王得了重病,他向上天祷告:希望能自己代武王去死;后来年幼的成王得了病,他又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里,祷告:成王年幼不懂事,有错都在我。这些祷词都封存于箱柜中,不让手下人说出去。
现在看,这些占卜的行为似乎都是迷信,但在三四千年前,可是十分郑重严肃的事情。
武王去世后,成王还在襁褓之中,为了周朝江山的稳固,周公代行天子职权。流言立刻四起,他是惧怕这些流言的,不然不会恳切地向太公、召公表白:“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为了招揽贤才治理国家,他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管蔡造反,他又亲自率军平叛。
成王成年后,他马上还政于成王,重回大臣之列恭敬谨慎地做臣子。即便如此,一度仍受到了成王的猜忌,不得不逃到楚国避祸。幸而成王看到了以前周公那些祈祷词,才愧悔,重新迎回了周公。
周公回来后,一如既往忠诚不二地工作,写了《多士》、《毋逸》劝诫成王勤劳国事,切忌骄奢淫逸。死前,要求葬在成周,以表明即使死了也不离开成王,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执政,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执政情况,而姜太公五个月就来汇报了,当时周公就说鲁国的后代要成为齐国臣子。周公真是一语成谶。果真,鲁国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几乎不曾出现一个算得上有才干的君王,在国内,被三桓把持朝政,甚至鲁昭公都被三桓赶出鲁国,最后客死他乡。在国际,经常受他国欺负,被攻伐,被抢地不算,鲁桓公在齐国只是因为自己被妻子戴绿帽子生了气,就被齐襄公杀了,鲁国竟然只要求杀了彭生遮遮丑就算了。晋景公死了,晋国让鲁成公为晋景公送葬,鲁国也只能吃哑巴亏。还有那个鲁昭公,曾经三次要去朝拜晋国国君,走到黄河边,晋国都婉言辞谢了。
仅有的两次外交胜利,一是鲁庄公与齐桓公会于柯地,曹沫劫持了齐桓公,让他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另一次是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识破了齐国的诡计,当机立断杀了齐国安排献歌舞的人,以礼仪责齐国,齐国归侵地以谢过。这都是凭了臣子的孤勇挽回的一点面子。
这一千多年唯一值得自豪的怕就是出了孔子,可惜当时他们并没有发现孔子的价值。
正如司马迁所说:“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鲁国只是一个表面上的礼仪之邦,统治者做的事却乖戾至极。正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网友评论